首页

综合其它

道德经讲义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道德经讲义: 第20节

    “性体”有先天与后天之别。先天之性,生于天地之先,浩劫常存,不坏不灭,虚无自然,清静无为。后天之性体,生于天地开辟之后,或感气而成,或示应而化。有受形、受色、受识之性体;有魂之阳性,有魄之阴性;有积功修证、精气妙化之性体;有血食之性,有英烈之性,等等。性体又有阴阳、正邪之分。凡感阴气之正而成者,为阴性体;凡感阳气之正而成者,为阳性体。邪性者,乃感驳杂之气而成;正性者,皆感中和之炁而成。英烈之性,乃古今大忠大孝之人,英灵不散,积而成性。
    天有天性,人有人性,物有物性。人人具有佛性,个个天赋道根。天赋人一个圆陀陀、光灼灼的真性灵光,可惜皆被人的七情六欲“层层包裹,日日损耗”,故不能长生久视。若能修心养性,不损伤原灵,使本性保持圆通,即可恢复本来面目,返本归源,得圣成真。能知人之性,才能理解人。能知物之性,才会利用物。人和物都是一理,这就是率性。
    古人所谓之“鬼神”,实则是阴阳二气物质能量的生克变化而已。《易经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“变化不测之谓神”。比如雷电风雨之所为,冰雹霜雪之所作,无非是阴阳二气之聚散辟阖之机,阴阳升降屈伸之理,皆是得其一之妙。至今难被人类理解的自然界许多“神乎其神”的现象,其灵其神,其玄其妙,并非世人所言之“封建迷信”,也不是人杜撰出来的虚无,皆是得大道“真一”之炁的变化显现,都是物质能量演变的物理现象,是实实在在的客体变化规律。
    神性即天理,未有天地即有此理,既有天地之后,此理贯通天地万物之中。未有人身即有此性,既有此身之后,此灵性主宰着人身这个小天地。性禀天理,存乎人身谓之“理性良知”,具足一切圆满功德。行之外曰“理性良能”,具足一切庄严慈悲,故曰“率性之谓道”。
    修道者能抱元守一,即为率性之理,即可明白“神得一以灵”,即是超脱生死的原由。释迦以见性而成佛,老子以见性而成道,孔子以率性而成圣,皆是以明心见性、存心养性、修心炼性,而达到归一、守一、得一之目的。道家以离中之真阴为性,以坎中之真阳为命,坎离相合,变为乾天之一,归根复命,复命合天,此即是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,而达圣境。
    圣域者,即无极之天,此天纯于理,而不杂于气,故为理性天。太极以前,气具于理,太极之后,理具于气。理者气之主,气者象之充,物象非理气不生,理气非物象不显。理、气、象、数乃道心、人心、血心之由来。愚人执相,贤人通气,圣人明理。故儒曰“穷神知化”,道曰“谷神不死”,佛曰“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”。言虽不一,其一相通。
    修道者应在森罗万象之象天中体悟理天之内涵,在喜怒哀乐一气的收放中,体悟理天之中和一气,如此则身在尘而不染尘,心天一理流行,自然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,不离半步到理天。
    【谷得一以盈,】
    “谷得一以盈”,“谷”即虚空之意。有天地之谷,有山川之谷,有人物之谷等。不但神得一而灵,万物之谷不得其一,其气亦不能盈,其质性也不能成。空谷者,即“虚其中,存其神”之意,即蓄存真一之炁之谓。“谷”者,并非专指山谷或谷物而言,它是泛指大道虚中的体性。人有人之谷,人之谷即心性,心地虚空才能容物,才能与道合真。
    物有物之谷,万物皆有心,稻谷无其虚谷之心,便不能吸取阳光空气;莲藕若无空虚之孔,便不能在污泥浊水中吸聚营养;天若没有虚空之谷,阴阳消长之机便不能运化;地若无其虚空之谷,便不能承载万物;山川若无此谷,吐故纳新之气机不能充盈;百流若无此谷,便不能流畅汇入江海;树木森林若无此谷,便不能茁壮成长;动物飞禽若无此谷,便不能栖身养命;人若无此谷,性命之根便不能固存。是故天以此谷而盈虚消长,地以此谷升降阴阳,人以此谷凝聚神气,物以此谷复命归根,山以此谷发泄地藏,大海以此谷容纳万流,植物以此谷摄取天地之精华而养育群生。
    大道之妙,就妙在“谷”之虚中而得一;“盈”之妙,就妙在得一而盈满不绝。谷得其一,则可与大道同体,与宇宙核心沟通,得到源源不断的真一之炁。如此,则谷神不死;谷神既不死,则一必充盈,玄牝之门必开,天地之根永固。故曰“谷得一以盈。”
    【万物得一以生,】
    “万物得一以生”,“万物”者,凡天下飞植动潜,青黄碧绿,有情无情,或善或恶,或邪或正,或丑或美,或巨或细,或柔或刚,或大或小,一切有形有色者,皆谓之“万物”。
    万物得一以生,是说不但谷得一气而能充盈,即使天下万类万物,若不得此一的精华物质,也不能成活生长,也便没有其生命价值。凡天下富有生命活力的一切物体生命,都是道一之炁的作用力。飞禽没有一气不能在空中自由飞翔;汽车、飞机无气,油不能燃烧,机器便不能开动;稻麦蔬菜是人类的养命食物,在天地灵气的贯注下,才能发育成熟,为人体生命提供能源。这些植物牺牲了自己的小生命,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人类,它们承天之惠,聚地之灵,集众微命精一之气,成就人类之大命,无私地奉献了自己。
    在万物万象中,有雨露风雷可变其形气,或寒暑昼夜而化其性情;有耐炎暑者,有傲霜雪者;有出秀竞芳者,有喷香吐麝者;有形壳变化者,有卵湿而生者……物物各具其性,种种各有生生之理,皆是生于一而成于一。生于一者,一机之出;成于一者,一机之入。万物生生不息,千变万化,都不是有心而自成,皆是得一炁之妙用。故曰“万物得一以生。”
    在万物万象中,植物花树得天地精一之气,故能开花结果,种子成熟。种子孕化的幼苗,一定和母体相同,这是因其所得一气中所含的基本遗传基因元素所决定的,即所谓“种豆得豆,种瓜得瓜”。
    人之修道,犹如改良品种,使种子在任何季节气候中,都能适应生长,稳定于暴风雨中而不倒,度过重重难关而不迷,以最好的状态去吸取天一之光炁,开道花,结圣胎,得佛果,也就是使自己原来那颗残缺不全的轮回种子,改变成为“圣胎”、“道果”、“舍利子”。如此,这颗种子坚刚不坏,也不再萌芽,这就是脱离因果,永保独立“人”格,此即长生久视之道,也是不生不灭之涅盘。
    【候王得一,以为天下贞。】
    “候王得一,以为天下贞”,此“贞”字,河上公以“正”置之。贞与正,其义相同。
    “候王得一,以为天下贞”,是说候王处万民万物之上,若得于一,天下就会贞静。“一”即是正心。“贞”者事之主干。“为天下贞”,是说应该成为天下万民之榜样。“一”就是大德。
    本章前后所言的“得一”、“抱一”、“混为一”、“道生一”,都是专指这个“德”字。德是道之外形显露,“一”是德的内在表现,一与德的含义,就是正心、正气、正行、正命。候王若不知致一之道,不懂天道之理,则与庶民无异,何以能为人君?故太上对一国之主的候王一再强调:“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”,其意在于使其得一之道。候王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有万民之存在;若无万民之贱下,何有候王之高贵?故高以下为基,贵以贱为本,高低贵贱本是一体,这就是候王之所以应“得一”之理。
    庶人非贱,候王非贵。候王若能心处无为,不自知其贵,自处贱下,与人民同心同德,同甘共苦,才能为天下贞。一个处于人上的领导者,无论其位有多高,都是人民的公仆,真能做到正心律己,诚意待民,公心处物以德化民,就是明白了太极贞一之理。以此理用之于天下,就是天德仁泽之流行。候王之心正,万物之心无不正;候王之心贞一,万民之心无不贞一。天下自然平正,万民自然无为,何患天下之不贞静?故曰“候王得一,以为天下贞。”
    其致一也:
    【“其致一也”,“致”者,真诚致用,致而合一之意。也就是尽天理,行道德,专心致志,贞一不二,止于至极的意思。此句是承上文“天之清”、“地之宁”、“神之灵”、“谷之盈”、“万物之生”、“候王之贞”等,取喻虽然不一,其理皆出一源。人若能尽天理之当然,致于至极之“一”,则殊途未尝不能同归,异类未尝不能同一,使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归于一道,故曰“其致一也”。意在勉励人们尽心尽力而归于大道。】
    天地万物,皆是“有生于无”,天地虽清宁,但皆是无心而运,无为而成;神不知其灵,谷不知其盈,寂而虚也;万物不知其生,自然也;候王不知其高贵,贱下也。这些都是得无为之道的自然状态,是“致一”的必然结果。人若能尽天理之当然,致志于至极之一,何愁不能得一而万事毕?
    三千大千世界,天地人万物,皆为大道元始一炁所生,自玉清境以下,上清境为始炁,太清境为中炁,再降至人境,则为本源之余炁。三界之中,上界仙佛圣真直得大道本源,所以光炁最厚。中界星体气天,乃是承上界之炁而变通,光气已较薄。至于人类万物,则是承日月星辰地海诸气,以为生命的活源头,其气已浅薄不纯。人类虽得元始之余气而成身,但其半阴半阳之体,灵性能接通先天光炁,以成就万德万行,而可反身作天。反之,也可以将人身所得的一点灵光元炁,沉溺于物欲而消耗殆尽,以致使性光泯灭,沉坠(zhui)于黑暗世界。
    现今世道浅薄,人心不古,人类已进入“物化”世界,道德日益淡薄,灵性能量日渐减弱,导致了人身所得的混元先天灵炁损耗过多。当今科技发达,物质生活丰厚,但人性却下沉不修道德,灵光失散,流浪生死,回天无日。天心慈悲,仍在指引回归之路,望浪子“致一”而返归故乡,会见娘亲。今虽有不少求道之士,但尚未彻明“致一”之理,往往好高鹜远,不踏实地,不究道本,只在皮毛上作文章,虽有志于道,仍是口吃益皮,不食内仁,修嘴皮子道,未在修心修德、观心得道这个根本上下功夫,所以总是难以“致一”,难入深层高境。
    【天下众生,同呼吸一气,气断则身亡,故言“众生皆一炁所化”。修真者若能慎终追远,认母归根彻悟大道一理,绝相修心,借假修真,待到五炁朝元,三花聚顶,功德圆满,达到致一之境,即可返回本源。一旦性命双了,幻躯脱去,飞升大罗,即可认祖归宗。】
    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发;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候王无以贞,而贵高将恐蹶。
    此七句是反复申述上文之意,是从反面着重强调道一的作用力,在于警醒天下后世之将来。
    “天无以清,将恐裂”,是说天若不能得清一之炁,若天无厚德,天体将会崩裂,星球将会离轨,星系将会混乱碰撞,宇宙也会毁灭。“一”者,一心、一德、一炁也。一为天地之本。天若不得其一,三景不明,星辰不顺,五行错乱,四序失和,天灾不断,此是天之不清。“将恐裂”,“裂”者,如移星换斗,天体紊乱,天分裂即是不祥之兆。造物主将各星系排列得十分科学,各循其轨,井然有序。星球的共转、自转,皆是由其核心引力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所牵引,磁场发出电波,保持着各星球的正常运转,而不会发生磨擦和碰撞,此皆是得道之“一”的妙用。天若不得此一,必然是“无以清,将恐裂”。
    “地无以宁,将恐发”,地若不具厚载之德,不得天一之清炁,地球母亲将会失去能源供应,导致营养不良,阴阳不和不得安宁,就会发生山移河竭,旱涝不时,风雨失调,万物不能生成,万民不得生养,此即是地之“无以宁”。地不宁则发,“发”者,就像人发脾气一样,地球就会地动山摇,土崩海啸,火山爆发,江河泛滥,瘟疫流行,虫害施虐等,皆是地球身不宁之发作。人类为了私欲,疯狂破坏地球母亲的身躯,甚至挖心掏肺,贪婪地吸取地母血液骨髓;战争这个恶魔,无时不用坦克、飞机、枪弹,血染大地,杀戮(lu)地母的肢体;人类严重污染环境,无情地糟踏地母的圣洁。如此,地何以能宁乎?故地球灾害频生,并非地母之过,而是人类的自作自受。
    神若不得一,则必不灵;不灵则不能行聚散阖辟之机,不能行升降屈伸之理;正不压邪,阳不胜阴;叩之不应,感之不恪。“神足不思眠”,是神气充足的表现,而神“歇”则是神气耗散不足的验证。故曰“神无以灵,将恐歇”。
    谷若不得一,则谷不能盈,不盈即不能消长运化,不能吐纳盛泄。谷不得一,则无虚中之体,不能充盈先天真一之炁,不能运化阴阳,不能容物,无传声之妙,其生命能源必将枯竭。故曰“谷无以盈,恐将竭。”
    万物将赖真一之炁而生长,若不得此一,则万物必不能生存,动植飞潜,不能实其质,青黄碧绿不能辨其色,胎卵湿化不能成其形。假若万物失去天一之炁的滋养,便是丧失了在天地间生存的基本条件,万物将会种灭形亡。故曰“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。”
    “候王无以贞,而贵高将恐蹶”。“蹶”,即跌倒不起之意。此句是说,候王若不能得一,不具备厚德,便不能屈己下人,不能施无为而治;不能行德化人间,不能显其高贵之威,便不能具备一国之主的资格。候王不能以厚德载道,自贵而贱民,高高在上,作威作福,则民心不服。政令若不合道,百姓必心离身乱,天下即不安稳。此即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之理。
    【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毂(gu),此以贱为本耶?非乎!】
    此五句是言候王虽有高贵之位,而应当把自己置于低贱之中。有国必有君,有君必有臣民,君上臣下,此乃名分不易之道。犹如天之高,地之下,亦是不易之理。没有天下万民,君王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;没有万民之贱下,哪有君王之高贵?贵与贱,高与下,本是一个整体的两端,是相比较而言的辩证。道在低处,不在高处,高处有险,低处安全。人若能以贵就贱,以高就低,才是真贵;常做愚人,才是贤人。修真者若能在日常待人接物中,处处自谦,事事卑下,道德便伸手可得,毫不费力。身向下一矮便是贵,往上一攀准不足;往下一缩就厚实,往大一摊就浅薄。生活中处处都是道,全在正心识不识、行不行而已。
    贵者以贱为本,不自以为贵,这才是明理知一的表现。候王虽贵极九五之尊,位高万民之上,高者易倾,贵者易奢,故当常以谦下自处,时时克己自省,心常如太虚,犹如天之能容物,地之能载物,圣人之能爱物。虚空其体者能容物,虚其气者能爱物,虚其心者,候王之德才能配天地,候王之道才能合圣人,才能配当万民之主。厚德待人,虚心处下,不自以为贵,此乃高居领导地位者的德心之妙。人有谦德,天必助之,人必顺之,这是“贵以贱为本”的真义。若能谦恭处下,必能德量无限。比如天之能容物,地之能养物,圣人之能爱物。虚其体者能容物,虚其气者能爱物,虚其心者,候王之德才能配天地,候王之道才能合圣人。虚心处下,不自以为尊贵,皆是以贱为本的德心之妙。能虚其心,天必与之,人必顺之。故曰“贵以贱为本”。
    候王虽功高天下,心中不自以为高,即是功成不居。与民同心,与物同性,与天下同理,所以得其心,得其性,得其道,而不恃其高,故天下人无不服,贵高自然可以长久。故曰“高以下为基。”
    候王能自贱自下,方能为天下贞,这是得一之所致。所以候王常自称“孤、寡、不毂”。“孤”者,孤陋也。“寡”者,寡德也。“不毂”者,不善也。此皆是候王虚心谦下之辞,亦是“贵以贱为本”、“高以下为基”之义。
    贵与贱相反,在道一未分阴阳之初,本无贵贱可言。积众下而为高,在分数之初,本无高下可言。若无万民之在下为基,何有候王之高贵在上?无民即无候王,无我则无物,无我无物,便无高无下,无贵无贱。如此则高与下为“一”,贵与贱为一,无往而不无,无往而不一。
    【故致数舆无舆,不欲碌碌如玉,落落如石。】
    “故致数舆无舆”,是用造车比喻有与无的道理。圣君不肯自有高贵之名,犹如工匠造车一般,车未造成之前,其零部件个个都是独立存在着,各自为体,为辐、为轮、为毂、为轴、为衡等,其数众多,各自分立,各有其名,还没有“车”的名称。至车造成以后,各种零件组合在一起,才成为一个车的形体,才能共负运载的功能。
    车体已成,车名既有,其零部件的长短与大小,功用的贵与贱,等等个性的差异与分别,全部融化于车的整体“一”之中。车零件把自身小我化于整体大我之中,舍去其体,不图其名,不争高低贵贱,服从整体需要,这种精神正是不肯自有贵高之义。
    大道之妙不尽于此。譬如仁义礼智,合而为一道,仁义礼智可名,而道不可名。又如赏罚刑政,合而为治,赏罚可名,而治却不可名。文中“不欲碌碌如玉,落落如石”二句,正是取喻不以贵贱之名而自有之义。“玉”者,石中至贵之宝;“石”者,山中至贱之物。人都是贵玉而贱石,其不知石虽贱却能生玉,玉虽贵却不能自生;无石之贱,即无玉之贵;贱石为贵玉之母,贵玉为贱石之子,玉与石本为母子一体,本无贵贱之分。人若能不贵其玉,不贱其石,贵贱双忘,混而为一,既无贵贱之名,又无贵贱之迹,即是“致一”之妙。此例是太上在教示世人:即使你是一个达官显贵,有权势、有财富、有名誉之人,若能知子守母,子归母体,不自有高贵之心,即可得致一之大道,立天下之大本。
    【本章说解】
    本章经旨,乃太上指出“得一”之大本,示世人以立本为要义。文中之天地、谷神、万物、王候等,皆是引喻之言。
    “一”者,道之子,道生一。天理之始,谓之一;数之元,谓之一;道之德,谓之一;人之心,谓之一,等等,天下无处不是一,无处不是一生之万。《庄子·天地》篇中说:“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,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。”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一,根于心,始于核。所以说,一是大道之本体,至理之实际。立天地之玄宗者是一,立万物之本始者亦是一,范围天地,生成万物者,莫非此一。一理具而无所不具,可尽阴阳之变化,可尽人事之吉凶,一数立而无所不立。万物能得此一,归于本源,形性合一,则清、宁、灵、盈、生、贞之象生发自然,宇宙升平,世界大同。
    人若能得此一,虚静恬淡,不偏不倚,道即是我身,我身即是道,不见有为之迹,用之无往而不宜。万物皆含有此一、此心、此核的全息基因,只是被后天包裹,有此而不识此,有此而未调动它的全质全能。故一之意义至大矣,读经者不可不知。
    此章经义重在教人求致一之大道,立做人之大本,忘乎贵贱、得失、是非、人我而得一。修行者也有大本,比如性之在我,即吾身之天;命之在我,即吾身之地。虚灵不昧,即是吾之性体;窍窍相通,即是吾身之谷。四肢百骸,五脏六腑,眼耳鼻舌,须眉鬓发,涕唾血液,身中种种所在,即是吾身之万物。心中之神,身中之气,即是吾身之候王。若能性命归根,神气合一,常清常静,诸念不生,无欲无为,一尘不染,身心自然泰定,性命自是真常。此便是“天清地宁”之妙。更能含光默默,神气充盈,道气溶溶,谷神独立于虚中,此便是神灵谷盈之妙处。又能产灵苗,结圣胎,脱凡骨,无处不见生生之理,无时不得生生之机,此便是生万物之妙。又能性明神融,心清意定,保性命之真常,守无为之至道,这便是我身中之天下贞静之妙处。到此境界,无人无我,无天无地,一法不立,万法皆空,高官加我不以为贵,天下人鄙我不以为贱,名利不有,荣辱不生,便是一个得一之人。能得此一,则万事毕矣!
    此章总旨,还在于说明,万事万物皆有对立的两面,两面的平衡、合和与统一,即是中和之道。如若偏执一端,彼此分裂,阴阳不交,就不能收得一之效。世间之理,皆是有分有合,分则为万,合则为一。“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”,积众贱而成贵,积众下而成高,合众件而成车。人若能无分别之心,自会高下如一,贵贱如一,人我为一,玉石亦一,无往而不无,无往而不一。故“有我”与“无我”之间,乃是“得一”与“不得一”的关键所在。愿同修者共参之!
    反复章第四十
    【反者道之动,】
    大道有动静之机,正反相向。静极生动,动极生静;动极而反于静,静极而反于动,大道之理,天下万物,皆是物极必反。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,向相反方向转化,这是大道的基本特性,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,故言“反者道之动”。
    天地之道,不反复,则阴阳不能消长。比如十月乃纯阴之象,反至“坤”卦;冬至一阳乃生,反于“复”卦;四月纯阳,反于“乾”卦;夏至一阴乃生,反至“姤”卦。不但天地造化之理有此反复,人之心身变化亦不例外。
    人的七情六欲之起,皆属于动,若不以虚静反之,则动念愈甚,乃至成邪,举心是妄,必导致祸患。若能明白反之理,以智慧觉照之力,去邪反正,摄妄归真,反情归性,稍有一毫念虑之妄,便能一照即回。切不可在心动时放任自流,以致动中再动,那样无异是火上浇油,助阴火焚毁性真;又是业中再造业,助纣为虐,害己天德。若能反动为静,摄妄制阴,反情归性,行修日久,我之真性,自然如深潭印月;我之真心,自然如止水无波。真能到此天地,一切归于自然而然,反之力不须再用。
    “反者道之动”,就是用弱之道。万物生于气,气生于道,气有形而道无形,此“有”与“无”相反。高以下为基,贵以贱为本,有以无为用,这些都是用反之理。“反者道之动”,即后天返先天之道,就是用阴五行去返还阳五行,从而达到复归先天真一之炁的变化机制和过程,其关键是制驭阴五行。“反”之道首先要返于“信”。“信”是先天来复之信。有此之“信”,其它四德必随信而生,随信而长,随信而成。阴中返阳,返本还原至初生本来面目。在儒则谓“明善复初”;在释则为“摩诃般若波罗密”(大智慧登彼岸)。此皆是还元返本之义。
    三教圣人皆不外此“反之动”的逆运妙理。金丹之道全在于逆运,逆返先天,逆炼成真,故天元神修丹法皆有“七返还”、“金液大还丹”等修证过程。逆返之法,皆是循“洛书”之理,由后天逆返先天。这便是“反者道之动”在修炼中的应用。
    “反”就是逆,一正一反,一顺一逆,一柔一刚,一强一弱等对待概念,都是大道的体与用的不同表现形式。前辈云:“顺生人,逆生仙,只在中间颠倒颠”,说的就是逆用阴阳修真的道理。修道者应用“反者道之动”之理,逆修心性,逆来顺受,逆常人之所不受,忍常人之所难忍,在逆境中经受磨炼与考验。
    逆来的是德行。世人爱贪便宜。修道者讲吃亏,即使受辱挨骂,心甘情愿去忍受,受过了算还账,还要感激他。若没有他当老师来逆考,业何时消,债何时了?这是从反面助道。岳飞是秦桧助成的,关公是曹操促成的,姜子牙是申公豹磨成的,都是以反助正的明例。
    天加福亦是逆来的,人难以知晓;人加福是顺来的,人能知道。世人都有福,就是不会享,别人从反面送福来了,反而害怕,不愿接受,把福丢了。这便是用顺用逆、用正用反之不同。
    道是在逆境中修成的,天下没有在舒适的安乐窝里修成大道的,大道都是在逆境中磨出来的。想要成道,必要担怨,受怨无悔,才有厚德。受辱便生气发火,这便是德倒了。不明理的人,爱和愚人生气。修真者以吃亏忍辱为德,此正与世人相反。孔子在陈绝粮,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,佛祖被歌利王割截肢体,皆是甘受其辱,反中求正,终而成道之实例。
    【弱者道之用,】
    柔弱者,法于大道虚无之体,又为道之应用。道常用柔弱,故能长久。
    “弱者道之用”,正是太上明示大道妙动之义。道之动生于静,有生于无,人只能见道动之有,不能见道静之无,所以人所见相反者,乃是道之动;人所见道之弱者,乃是道之用。天地谷神万物之体,都是生于无。无与有、动与静、强与弱皆相反,故修真者悟道、体道、修道应与世俗循有者相反。
    人类长期生存在有的环境中,习惯于以耳闻目睹之有,来判断分辨事物,以长期形成的思维意识认识大道,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,难免把道之动静、有无看偏了,乃至以反为正,以正为反,所以难知大道之妙。
    大道之理,循有者好强,体无者能弱,不能体悟道之无,虽欲守弱亦不能。故有我与无我,得一与不得一,是能否用弱用柔之根本。道之动机,不违于时,不失于气。能顺万物之情,不逆情之用;能从万物之性,委曲周遍,可谓之弱。弱之用,入水火而无间,透金石而无痕,体万物而不遗,施万物而不匮。易曰“见群龙无首吉”。故用柔不用刚,即是大道之应用。比如春夏温和,能生长万物;秋冬凛冽,则肃杀万物。温和为柔,凛冽为刚。不但天地有此柔弱之用,人之处世应物,亦应以用弱为上。比如语言平和谦恭,人皆爱听,听者易于接受;行事宽容,礼让不争,则事易成。故知用弱之理,乃是守虚静之道,无事无物无不宜。世人多是用强不用弱,用刚不用柔,故背道而行也。
    修道人学道不成,病多在好高恶下、好强厌弱上。不知高处有险,低处安然;强则易折,柔弱则绵且长。譬如掘井,越低越有水;又如婴儿之柔弱,纯是先天之体。人处世做事也应该如此,别人不做的我去做,别人厌恶的我不嫌。像水的善德一般,能包容利益万物,不求人知,不扬己长,不言己功,不与人争,处下守弱,众人都会佩服你,那就是道。人心总是好高鹜强,却不知事情往往坏在好强上。
    道不在高强之处,道就在低下柔弱之中。可惜人正眼不开,往往把道看反了。学道先学低,先学柔弱,学吃苦,学受罪,学忍辱,修改禀性中争胜好强、好高恶弱的毛病,不可着相。久而行之,性灵不昧,那才是真德。
    【天下万物生于有,】
    “天下万物生于有”,宇宙本源乃是混元祖炁,是自然大道一炁的宗主,又称为先天老祖,无极老母。大道本无形,虚空曰大道。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阴阳化万物。万物皆从天地生,天地有形有位,故言万物生于有。
    天地有阴阳,阴阳运化生万物。阴阳互动,有理有气;动而生有,动而气行,气行则顺生万物。物生于气,气生于道,气有形而道无形。所以“有”与“无”相反相生,有以无为用,无以用为体。有此理即有此气,有此气即有此物,此乃天命流行而不已,万物生生而不息。
    “无”就是无形无象、无声无色之混元大道。有以无为用,此其反也。天下万物之有,皆生于无,无为万物之母,而万物却不知其生。道生万物皆是无心而运,无为而成,不自知其生,此乃道之自然。
    “有生于无”之义,以性言之,“无”是性中不坏之元神;以大道言之,“无”是太极真静真无之本体,是造化之枢纽,品汇之根蒂。天地神明,动植飞潜,一石一木,皆从道生。道虽然无形,却可以生万有之形。所以,妙有之理,妙有之气,妙有之动,妙有之用,皆从无中发出。由此可知,“无”乃是万有之本源,天地万物之父母。
    天有五老天,居于三十三天外,古称为东方东华帝君(木公),主木气。西方为西华帝君(金母),主金气。南方为南华帝君(火精子),主火气。北方为北华帝君(水精子),主水气。中央为中华帝君(黄老),主土气。五老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始祖,其正气化生人类,其偏气化生动植飞潜。宇宙万类万物各具五行之气,故称为五老。五老有五德,东方仁爱,西方义气,南方礼节,北方智慧,中央信心,化为人类则为仁义礼智信五德。天赋人以性命,也赐予万物以生机。
    一粒稻米,自生时变化为百粒稻谷,以养育人类生命。一粒稻谷死了,它却脱壳寄生到人的生命体上,名则死,实则生,虽无实有。又如人衰老而死,其灵性离体飘流到遥远的异方,重新投入新的躯壳,其在世的子孙遗传着他的基因,所以其生命并未消失。天下万物的生命,都是依据全息因果律,循环往复,生灭不息,从无到有,又从有到无,永不停歇。
    【本章说明】
    本章经旨,要在论述有无相生,揭示大道“反者道之动”,“弱者道之用”的辩证关系,明示天下万物,皆是向相反方向变化,而又返复于本的规律。天地阴阳消长之道,不翕聚,不能施化;不施化,不能翕聚”。“翕”音西,同“吸”字,即收敛之意。翕聚者,气之静;施化者,道之动。静者,道体可以立;动者,道用可以行。据此两者反复之力,则阴阳进退通畅,万物生化不息。由此可见,反复之力,就是大道动静之先机。宇宙间,无不有复反之理,反之而复命立基,反之而乾坤合体,反之而阴阳受符于北元,反之而斗柄回寅于太簇。反复顺生逆克之妙,难以尽言。
    圣人深知逆克之微机,故不溺于人欲之私,逆世俗常人之欲念识心而动。“反”者,以阳克阴,去妄存诚;“复”者,复命归根,合于大道本体之“一”,复于阴阳之交,汇于混沌氤氲(yinyun),尽事物之变。反复之道,乃是正己正人,修身治国,无所不得其用也。人能以此阴阳动静反复之理而修,即可以出有入无,以无驭有,执两用中,即可与大道同其功用。
    天地造物,虽有动静体用之分,但惟重一个“反”字。“反”者,具有反复顺逆之机,生克颠倒之理,有回风混合之妙。阴阳之道,动则顺生,因而天地万物生生不已;静则逆反,天地万物返本复命归根。古有“顺生人,逆成仙,只在中间颠倒颠”之训,即是“反之动”之义。
    “道者反之动”,动源于静,静极生动而为物通。“反”就是用弱,与千动万用相反;道体虚静本无,生动后与静相反。万物之体生于无,物生于气,气生于道,形气为有,而道体则无,此有与无相反。高以下为基,贵以贱为本,有以无为用,此亦是相反。庶人非贱,候王非贵,在上者不自恃为高贵,贱下与高贵相反。积众贱为贵,聚众下成高,无贵贱高下可言,则返其本,归其道一也。
    有无反复之理,其义深奥。世人只知可见可闻者为有,视不可见、不可闻者为无。认其有,是执于形色之表象为有;认其无,以为“无”是绝对没有,陷入顽空之无。却不知有形有色之中,隐藏着妙无;在无形无色中,又实存着元炁、元精、元信等微观高能精华物质,此皆是能生万物而不被肉眼所能见之真有。人若能知显隐共存、有无互生、动静互反、反则归道之理,则性不迷,气自合,精自固,则性命可全,金丹可就。
    修真之人,贵其道母,当知反克之理,与世人贪欲执有、好强厌弱相反,逆修大道,以阳制阴,以正反邪。以甲阳木反克己土之妄意,以阳壬水反克心之阴火邪思,止贪大图强之心,学处柔用弱之道。言语谦和,不与人争;遇事退让,不与人取胜,心即合道。倘若不悟动静体用之微,不知逆反用弱之道,只求外表庄严堂皇,不修性命实理,则性迷情妄,难得真常之道。若能明逆反之理,心中无物无我,则高下、贵贱、人我、有无、动静、体用,皆返归道之虚静本体中,无往而不无,无往而不一。故“有我”与“无我”,是“得一”与“不得一”的关键所在。
    闻道章第四十一
    【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】
    世间人对待大道的认知态度,大略有三等之别。即上士、中士、下士。
    “上士”者,即上根之人。上士因累世积修,先天慧根深厚,功德圆满,万善俱足,其性命饱含着大道本源的佛光道炁,与大道结下不解之缘,故能与道相亲相近。因其天性圆满无损,故能与道合真,亲见无极理天领域,心会太虚,圆融无碍,永觉不昧,缘起性空,同体大悲,随缘了愿。其志心愿力宏大,负命德化人间,同助天地大业,广度有缘众生,化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。故闻道之后,即能勤修苦练,精心苦行,绝妄节欲,纯是一片天然本性,毫无后天污染。
    “勤而行之”,上根之人,由于累世积修,德根深厚,天性纯真,未被后天机智情欲凿丧,业力缠扰较少,不被显见之物欲所迷,识见超群,志向博大,一闻大道好似强磁吸铁,信奉至诚,心身力行,苦修苦证,不敢怠惰。其心坚固,遇风不摇,遇事不迷,名利不贪。志心坚如盘石,譬如登山路险,不达顶峰誓不罢休;又如涉水行舟,遇逆流深渊必过。从初闻道即坚持不懈,正修正悟,闻至无所不闻之地,行至无所不行之处。无见而无不见,无闻而无不闻,无知而无不知,内外光明,达彼无间,能参宇宙,能游无尽之境域。上士之人,以人体这个小宇宙,进行生命再造,求证宇宙大真理,直至得证悟道,性命双了,道果已得,莲台已坐。此为“上士闻道勤而行之”之妙义。
    以河图分析上德之人,其五行在性命各个方面,都是一种“合一”的先天状态,其先天祖炁未被损伤,或者已经补足。内环境的性命两大系统本是一家,若已经修成为一家,就不需要返还之类功法的修证。只需以天然真火进行温补,使内环境的先天状态不被后天所伤,待到神全炁足,诚则能明,由中达外,露出法身,永久不坏,历劫长存。此种大成,道家称之为“身外有身”;佛家称之为“跳出轮回”;儒家称之为“圣而不可知之谓神”。
    【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】
    “中士”即中根之人,由于历世曾修习过大道,有一定的佛道遗传基因,但因德性不足,元性中尚有阴性所蔽障,所以闻道后表现出“若存若亡”的两面性。
    “若存”,是说中根之人的本性中带有先天道性元素,所以闻道后仍有爱慕之心,入道初期也能勤修苦行。
    “若亡”,是说中根性之人,因性不圆明,根基未深,天理人心中尚有许多杂质,还有积功累德,消业了缘等许多课目尚未完成,需要在今世继续修证。经过性命双修,完成性命再造工程,达到万善俱足,功成果满,回归本源。
    中士虽往世与佛道结过缘,但成就未果,故天道赐此生再修大道的机缘。但因其本性未纯,并有业力牵缠,容易陷入后天凡欲之中。对大道若明若暗,道心若存若亡。志心不坚定,三天打渔,两天晒网,似修行如俗事,我行我素随心欲。究其原因,只因天理人欲,混杂于方寸之间,见理不真,见性不明。由于信力不足,故忽明忽暗,有时相信,有时怀疑,遇有风浪就摇摆。虽对道有爱慕之心,只是行而不稳。顺境时,信誓旦旦,亦能苦修苦炼;逆境来,便心灰意懒。尤其是当遇到业力释放时,或在种种魔考中,往往被表象所迷,心动意摇,疑心生起,钻进去出不来,被困难所吓倒,而陷入困境。
    此类人的共同特点,就是易被外力所扰,往往陷入执着。或钻入神怪迷圈。或落入文字,而忽视观心得道的实践。或将经典囫囵吞枣,不求甚解。或执着死炼,枯坐顽空。或入于夜郎自大的愩高病中。或经不起魔考而退心转志。或迷于世俗物欲而不能自拔……。凡此种种,皆是中等根性之人的“若亡”表现。
    中根性之人,因具有正性“若存”的有利因素,虽有处在十字路口上徘徊的可能性,但只要不断加强道心道志,抓住修心为纲,三修合一,坚持正心、正修、正悟,以“若存”去战胜“若忘”,何愁功德不立,道果不圆?只要一颗真心常存,德志常立,培补道根,必会感恪天地。即使根性不足,也会给你置换一个根深叶荗的灵根树!
    以洛书分析中根之人,有的或被本身的气质所局限,有的因被不良积习所累困。先天破损,残缺不全,因而只能后天用事。性命分为两处,如果不用有为之法,已经丢失的先天道性物质必然难以还原。虽然世间也有不少志士诚心修道,但如果不遵守自然法则而修,绝无成功之望。
    上天有好生之德,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之良机,圣人以图示修大道之理,留传世间,使后人深玩其义,从而依理循法,各了性命,直达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