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晚唐浮生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晚唐浮生: 晚唐浮生 第537节

    霍存又施展了他的神射绝技,连连弯弓,昏暗的夜色之中依然斩获不断。
    霍彦威身披重甲,拎着一把长柯斧,挥砍不休。一击之下,总有人惨叫倒地,当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。
    乱兵抵敌不住,溃散而去。
    有人冲向北门,被反应过来的严阵以待的军士杀散,纷纷钻入民家,仓皇躲避。
    有人冲向南门,奋勇拼杀之后,冲散了守军,乱哄哄地出了城。霍彦威带着数百精兵追杀了一阵,砍倒了最后十几个倒霉鬼后,徐徐退了回去,紧闭城门。
    城门的杀戮还在继续,但已进入收尾阶段。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
    “折嗣伦的淮宁军能不能战?”孟州城内,邵树德还在幕僚们谈事。
    杨行密帐下润州刺史安仁义刚刚在苏州大败钱镠,东面威胁得解,故大举增兵黄州、庐州、濠州,似有进攻淮西镇之意。
    折嗣伦已率军万人至寿州,与刺史朱景合兵一处,防备淮兵。
    时瓒在安州大败,率部避入州城。截止这会,安州已被围两月,淮人屡攻不克,大掠一番后退去。
    蕲州遭袭,冯敬章求援,鄂岳节度使杜洪本率众数千东行,半途闻贼退去,遂罢兵回镇。
    淮人对鄂岳、淮西的攻势,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。
    “淮宁军已整顿大半年,以凤翔军为基,应还是能战的,至少不应比杨行密那几万‘北归人’差。”陈诚说道:“朱延寿在淝水之败后,一直闷头练兵,这次会不会来,很难说。濠州刺史李训,地盘被飞龙军扫过,心中忿恨,此番应以濠兵为主,杨行密或另遣部分人马相助。”
    契苾璋这厮,其实抢了濠州两把。来去如风,总是在濠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闪了,李训、杨行密恼火也很正常。
    当然了,即便没有抢濠、泗二州,杨行密与淮西镇的战事也早就开始了,毕竟安州那边小打就没断过,这次是上规模了。
    “还有一事。”赵光逢突然说道:“据闻董昌正在筹办登基大典。”
    邵、陈二人相顾无言。
    “好贼子!”邵树德笑骂了一声。
    老子二十多万人马都没敢称帝,董昌你整了几个菜啊,喝成这样?
    “明日——”邵树德脸色一肃,道:“派李杭去一趟洪州、杭州。”
    陈诚、赵光逢二人立刻估摸了下出使路线,大致是先到鄂州,然后顺江而下,直抵洪州,与镇南军节度使钟传会面。这人也对杨行密非常恐惧,见一见没有坏处。
    离开洪州后,可以继续顺流而下,穿过杨行密的地盘前往浙西,但比较冒险,还不如走陆路。
    “让听望司、大通马行选派好手随行。”邵树德吩咐道:“到鄂州后,让杜洪想办法安排一个商队,遮掩一下。”
    “遵命。”赵光逢应道。
    “大王!”李忠突然走了进来,禀报道:“南城那边传来消息,梁人军乱,城内杀作一团。有数百兵出城夜奔,投降了归德军。”
    “哦?竟有此事?”邵树德霍然起身,讶道:“别是诈降吧?可曾审问清楚?”
    陈诚、赵光逢二人也眼睛一亮,这个河阳南城可真是挡住他们太长时间了,严重影响南北之间的人员、物资调运。若军乱为真,不失为一次良机。
    “符将军言机不可失,已连夜整兵,攻打南城。”李忠禀报道:“据俘虏所言,参与军乱者多达两千人,霍存父子连夜平乱,杀得血流成河。守城梁贼军力大衰,人心不稳,故符将军疾攻之。野利副使闻讯后,也已整兵备战,这会应该也动手了。”
    李忠话音刚落,外面隐隐传来鼓角声,看来说得没错。
    “走,出去看看!”邵树德兴奋地出门,在亲兵的簇拥下,登上了孟州南城楼。
    宋乐也赶了过来,举目南望。
    战机已经出现,他也很兴奋。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
    南城之外,火光冲天,喊杀声渐渐大了起来,一浪高过一浪。
    铁林军、归德军抓住机会,不惜代价,聚兵猛攻,竟是不给梁人缓过来的机会。
    符存审确实不给梁人喘气的机会。此时他已经披挂整齐,站在了第二道壕墙旁边,徘徊走动不休,显然心情并不平静。
    在接到下面人禀报后,他没有丝毫犹豫,第一时间下令攻城。
    部署在第一道壕墙后面的军士当即出发,他们放下壕桥,推着器械,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了城下。
    随后,符存审又花了些时间,将已经入睡的归德军将士们喊了起来,点了千余精兵,作为第二波攻城梯队,也杀了上去。
    城头之上,杀声震天,梁军几乎把所有守城器具都用上了,一波又一波的攻城夏军惨叫着落下。
    符存审一点不讲情面,将第一阵溃下来的军官尽皆斩首,其中甚至有跟了他多年、出身李罕之部的两位军校。
    北面也传来了猛烈的喊杀声。符存审知道,那是据守渡口码头的铁林军出动了。
    他刚才审问过降兵,大致了解了城中情形。在他看来,城内守军大概已不足两千,而且刚刚经历了一场厮杀,体力、精力消耗很大。只要不给他们回气的机会,各部轮番攻城,不怕伤亡,不间断高强度猛攻,在据守城头的这帮人被消耗得差不多后,胜算就会非常大了。
    所以他一改往日作风,用严刑峻法逼迫着己方士兵拼死攻击。
    河阳南城楼上,霍彦威也斩杀了一股逃兵。
    城头的守军没有参与兵乱,他们有余力,准备也比较充足,毕竟这三个月来一直与夏贼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。
    但厮杀是一项体力活,对精力、体力有极高的要求,需要足够的轮换队伍。
    现在问题就出在这里。城内刚刚勉强镇压住叛乱,两千乱兵除数百人逃窜出城外,当场被杀千余,此时还有数百人躲在民家,还在一一搜捡剿杀,根本抽不出多少人手来轮换。
    为了稳固军心,他不得不亲自上阵鼓舞士气,但夏贼也知道了城内的变故,此时疯了一般猛攻,不惜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。
    城头的守军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消耗,大半个时辰内就死伤了三四百人。剩下的也人心惶惶,几乎到了极限——他们虽然没有参与叛乱,但城内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,怎么可能不知道呢,受到影响几乎是必然的。
    “杀贼!”霍彦威挥动长柯斧,将两名爬上城头的夏兵扫了下去。
    军士受他激励,鼓起余勇厮杀,将爬上来的夏兵捅刺得惨呼不已。
    而就在这时,北城传来了巨大的喧哗。
    “贼人攻上来了!”
    “霍军使负伤,郎中何在?”
    “快将他们赶下去啊!”
    “老子和他们拼了!”
    霍彦威猛然转身,却见北城城楼已经燃起了大火,应是攻上来的夏贼故意纵火,制造混乱,情况似乎很不妙!
    战鼓声再度响起,霍彦威又转过身来,却见城下黑压压的人潮正往这边涌来。
    夏人举着火把,推着发烟车、云梯车,人数起码上千。火光照耀之下,盔甲鲜明,神色狰狞。
    身边的军士受到北城混乱的影响,心生怯意,有人已经下意识往后挪动脚步。
    “后退一步者死!”霍彦威怒吼一声,道:“随我杀贼!”
    “轰隆”一声巨响,早就在攻城战中遭受巨大破坏的北城城楼倾颓了半边,引起一阵惊呼。
    随后是猛烈的兵刃交击声,还有惨叫声和咒骂声。这并不是什么好事,因为只有贼人攻上来了,才会有这么猛烈的近距离厮杀。北城,大概已经完蛋了!
    “梁贼受死!”一名身材极为雄壮的夏人军校爬上了城头。
    霍彦威挥起铁斧,将其斩落城下。
    “败了败了!”但身边的军士却没了斗志,有人转身便逃,竟是不打算抵抗了。
    “蠢货!守城三月,杀伤那么多夏贼,贼兵破了城,能放过你们?”霍彦威悲愤欲绝,不顾一切地挥舞长柯斧,斩击着爬上城头的夏兵。
    但没几个人响应他。
    北城已破,城楼都烧塌了半个,霍存负伤,生死不知,这还打个屁!
    守军一波波地溃下城头,根本没人死战。
    霍彦威孤独地挥舞着斧子,火光照耀之中,就像在唱一出独角戏。
    数十夏兵围住了他,齐声怒吼之下,长枪攒刺,将霍彦威死死顶在了那里。
    “哐当!”长柯斧无力地落下,血渗出甲叶,滴答滴答流淌而下,很快在他脚下汇成了血泊。
    第048章 通道
    河阳南城之内火光冲天,远近可见。
    南北两个城门洞开,大群军士结队涌入,不紧不慢地收割着残兵。
    保胜军、河阳衙军、土团乡夫如无头苍蝇一般乱跑乱撞,运气好的避入民家,瑟瑟发抖,运气差的直接被剿杀在大街上。
    弃械投降的不知凡几,全部被移交给随后进城的土团乡夫,押往城外看管起来。
    坚持抵抗的人真的不多了,主要集中在军营和州衙。
    亲自带队进城的符存审调来陕州土团兵,一阵猛攻之后杀入军营,将负隅顽抗的贼人尽数斩杀。
    铁林军包围了州衙,在付出数十人伤亡的代价后攻入衙内,与贼兵展开了最后的殊死搏杀。亥时三刻,彻底攻占了整个衙署。署内燃起了冲天大火,负伤的霍存自知无幸,射光了壶中箭矢后,丢下还在抵抗的亲兵,到后院举家自焚。
    惨烈的结局!
    天空飘起了细雨,铁林军副使野利遇略不紧不慢地步入了已成一片废墟的州衙后院。
    “这就是霍存?”他提着一把斧子,遥指火堆中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,问道。
    尸体被烧得半焦,整个成蜷曲状,左手挡在面前,可见在临死之前,霍存本能地想挡住扑面而来的大火。
    肚子被烧破了,有部分内脏流了出来,气味感人。
    “回将军,此人就是霍存。”回话的赫然就是之前“马肉事件”中被保胜军将校鞭挞的士卒。
    “烧成这样了,你如何认得?”野利遇略瞪了他一眼,问道。
    军士哑然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    野利遇略冷哼一声,挥斧斩下,将霍存首级斩断,拎在手中。
    仔细欣赏了下霍存漆黑的眼眶后,他笑了笑,道:“即刻报捷,将首级呈给大王。”
    “遵命!”亲兵上前,用布兜将首级包住,匆匆出门离去。
    后院内还有十余具尸体,都是霍存妻妾儿女,同样烧得面目全非。
    这是学燕帅李可举、徐帅时溥了,知无幸理,为免遭到羞辱,干脆举家自焚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    河阳北城之内,邵树德一直没睡,在喝完整整两壶茶后,直到后半夜,终于等来了捷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