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晚唐浮生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晚唐浮生: 晚唐浮生 第910节

    “都头,不知走哪条路?”冯道轻声问道。
    “往东南方走,翻山。”李嗣源说道:“山中贼骑追击不便,可以减少很多麻烦。入山甩脱追兵之后,再南下渡桑干水,入蔚州。”
    冯道心中了然。
    夏贼若追击,是翻山越岭跟着李嗣源呢,还是走平地驿道,追石善友?答案是明摆着的。
    都头已经尽到了通知的义务了,并没有不告而别,他也不是石善友的部属,没必要听他指挥——有一说一,在理论上来说,冯道觉得晋王的安排是欠妥当的,但实际来看,似乎没那么糟糕,因为石善友已经魔怔了。
    离开了大同军营寨后,李嗣源当场召集军中诸将商议,快速安排一应撤退事务。而大同军节度使石善友,在长时间的沉默后,也长长叹了口气。
    契丹撤退,腹背受敌,仗确实没法打了。
    第062章 风一般的男子
    下达撤退的命令之后,李嗣源带上了能带的部队。
    步兵与辎重车马先走,骑兵后走,营内布满旌旗,看不出一点异样。甚至他还派了突骑、突阵二军继续与夏人玩无聊的骑兵厮杀游戏。
    当然,临走之前,他最后一次通知了石善友,听不听随他了。
    铺满严霜的山道之上,李嗣源亲自断后。
    一队在附近活动的夏军游骑发现了撤退的敌军。在遣人知会羊水北岸的大军主力后,他们想办法联络了在附近活动的游骑,集结了数百骑,向晋军发起进攻。
    李嗣源率百人冲阵,斩杀了一名夏军酋豪,余众大溃。
    九月二十四日,又有骑兵追来,李嗣源再次冲阵,生擒契苾璋族侄契苾宇。
    来了这么两下狠的后,终于没人死命狠追了。
    大军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,一路向东南方撤退。
    李嗣源能跑,但石善友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    他没人家那种单骑冲阵还能生擒敌将而归的武力,南撤走的也是开阔地带的大驿道,因此很快被追上了,大小战斗不断,全军都绷着紧张的神经,焦虑、不安、恐惧的情绪逐渐弥漫,根本抑制不住。
    “待夏人退走之后,定要狠狠告上一状,我就不信治不了李嗣源。”刚刚亲自领兵杀退一股追兵,石善友神情焦躁,气喘吁吁。
    杀退一支,然而追过来的越来越多。从一开始遇到的百余游骑,再到数百骑,再到刚刚击退的两千步骑。追兵越来越多,越来越让人难以抵御。最可怕的是,有夏军步兵追过来了,这意味着他们的主力部队已经不远。
    李嗣源曾经邀请石善友一起走山路,但被他拒绝了。
    这是显而易见的。走山路去的是蔚州乃至代州,他要回云州,这注定了他们要分道扬镳,不可能走到一起。
    李嗣源也是个厚道人。
    虽然大吵了一架,但将归隶于他指挥的数千骑兵留了下来,配合大同军的撤退。
    骑军屡屡冲阵,杀得夏人骑兵损失惨重。但整体大撤退的背景之下,你也别指望他们会多尽力。尤其是素来精锐的义儿军一部,根本就没怎么打,若即若离,敌人若不是实在追得紧,他们根本就不会卖力。
    晋王怎么没来?若晋王在此,谁敢这么偷奸耍滑?
    石善友无声的怒吼,很快又闭上了嘴巴。北风乍起,扬起漫天尘沙,逼得石善友不得不背过风头。
    亲兵们也感受到了愈来愈强烈的北风,脸色尽皆苍白。
    冬春季节,多见西北风,这很寻常。但这节骨眼上,可不是什么好事啊。
    “加快脚步!”石善友也感到了急迫性,下令道。
    不用军官吩咐,武夫们已经自觉加快了脚步。一时间,马儿嘶鸣声,车辆隆隆声,甲叶碰撞声此起彼伏,两万多人带着沉重的呼吸声,踟蹰前行。
    没有人想死在这里。他们渴望回到云州,见到自己的家人。还有许多并非云州籍的土团乡夫及蕃部丁壮,更是急着回到蔚州以及忻代。
    晋王、夏王乃义认兄弟,即便今日打生打死,异日坐到一起,也是觥筹交错,畅叙兄弟之谊。就连晋王那些义子,也不会少了富贵。但他们这些连衙兵、镇兵都算不上的人有什么?武夫打仗还有赏赐拿,他们有什么?
    跑!加快跑!小命是自己的,要打也该让那些职业武夫去打,不关我们事。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
    风越来越大了,李存贤拈弓搭箭,面朝北方。
    无数军士在灰蒙蒙的尘雾中闪烁沉浮,像是从地底冒出来的一样。
    “嗖!”箭矢离弦而出,只飞了一小段距离,就歪到了不知哪里去。
    “走!”李存贤毫不犹豫,翻身上马,顺着驿道南奔。
    三千骑跟在他身后,也没有丝毫犹豫,一路南下。
    他们是李嗣源手下的兵,但也只是暂时的,归根结底是晋王的义儿军。能留到现在,已是仁至义尽。风沙这么大,怎么拼?逆风杀贼?亏你想得出来。
    夏贼骑兵多蕃人,别的本事没有,骑马射箭是老本行。昔年高句丽与契丹战,临阵狂风大作,射出去的箭居然被吹回来,结果被契丹人杀得大败。
    这样的仗不能打,即便捅到晋王面前,他们也不理亏。
    李存贤做完这些心理建设,负疚感早就荡然无存,一溜烟地跑了。
    而义儿军的逃跑,也带动了突阵、突骑等军的逃窜。
    在得到准确的消息后,袁建丰(突骑军使)、李嗣恩(突阵军使)二将也没有太多犹豫,带着部队及备用马匹,消失在了茫茫风沙之中。
    骑兵的率先撤退,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。
    令夏军蕃部骑兵胆寒的马槊、铁挝、长枪消失了,于是再也没有人能阻止他们的追击。
    数月前被契丹人追得甚是狼狈的王合一马当先,拣选了三千多藏才党项精骑,不惜马力,一路南行,冲破了大同军少量骑兵的封锁,进薄其断后的部队。
    而在他们身后,还有骑马赶路的飞龙军四千余人。这些人带着驮马、甲胄、器械、食水,速度稍慢一些,但战斗力惊人,破坏力也十分强悍——对百姓而言。
    “射!”王合当先射出一箭。
    这仿佛是一个信号,大群骑兵分散开来,走马奔射。呼啸的箭矢借助风势,劈头盖脸落在大同军士卒阵中。
    彼时北风呼啸,冬季少见的风沙扬起,带队的军官抽出横刀,刚想说几句话鼓舞士气,但迎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他张不得口,直哽喉咙,于是只能闭上嘴巴。
    “老天爷和我等作对,运气太差了!”所有人心中升起一股明悟,而这让他们的士气更加跌落到了谷底。
    王合注意到了此人。只见他越众而出,拍马直上,连发两矢。可惜,北风能让他们的箭射得更远,威力更强,但同样干扰了准头。一箭落空,插在了地面上,一箭鬼使神差射中了军官旁边一人,惨叫倒地。
    其余骑士也冲了上来,迎面奔射一轮后,绕了个圈就退回。
    箭矢已经失去了准头,完全就是覆盖射击,但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。
    第一队人退回去后,第二队骑兵紧接着冲了上来,又是一轮奔射。
    接着是第三轮、第四轮……
    大同军士卒坚持不住了。即便有甲胄、大盾遮护,但这几轮下来,直接躺下了三百余人。眼看着夏军的马力、箭矢都十分充足,他们绝望了,几乎在一瞬间,所有人发一声喊,转身溃散开去。
    “追上去,杀贼!”王合大喜。老天爷相助,这等机会不抓住了,还待何时?
    平日里要杀败这帮打老了仗的贼子,可没那么容易,有时候直接被对方给反推了,让你哭都哭不出来。
    今天么——哈哈,这就叫天要亡你,你不死都不行!
    数千骑如猛虎下山般,下了骑弓,手持铁锏、长矛、马刀、铁挝等乱七八糟的武器,追上了四处溃逃的晋兵,肆意冲杀。
    场面是惨烈的,失去了斗志的晋兵什么也不是,在骑兵面前就是一盘菜。只有少许聚在一起的军士互相配合,持枪捅刺,才杀了几个冲得太嗨的夏兵。不过随着漫天风沙扬起,他们很快坚持不住,转身继续跑。
    骑兵继续追在后面,沿途砍杀。但他们并不恋战,没有过多停留,而是继续向前。这些失去了建制和斗志的晋人无需过多理会,自有跟上来的袍泽料理。他们的目标还是贼军主力,一定要抓住他们,不能令其跑回去。
    王合带着数百人冲得最快,很快杀穿了溃兵阵型,一路向南,直奔了十余里,又见者了长龙般的贼军部伍。
    敌军见到他们冲来也很慌张。断后的足有三千多人,既没拦下追兵,也没有遣使报信,可想而知下场如何。而能够这么干脆利落解决三千余人的夏军,又岂不令人震怖?
    “嗡!”当第一波箭矢落下之时,晋军就乱了。
    风沙太大,根本看不清楚,他们射出去的箭矢也被狂风卷得飘落山野。即便落在夏军人马丛中,似乎也软弱无力,只造成了轻微的伤亡。
    这样的战斗是没有胜算的,晋兵一下子炸锅了。眼见着夏军马队已经冲到了近前,长长的骑矛闪耀着森寒的光芒,士气大沮,全军败退。
    石善友远远接到了斥候传来的噩耗,神色间满是惊慌。
    其实早在风沙乍起的时候,他就已经料到这回事了。但没想到事态恶化得如此之快,断后的部队连一个照面都没顶住,直接让人杀散,冲至近前。
    李存贤去哪了?袁建丰呢?李嗣恩也不见了?
    他有些彷徨,更有些凄凉。
    北边爆发了剧烈的喧哗声浪。石善友匆匆登上一处山坡,仔细看了看,却见溃兵如山洪爆发一般向南涌来。
    得,他本来还在犹豫是不是亲自带队反冲杀一波,挽救危局呢,眼下却是什么也不想了。没法救了,逃命要紧!
    他匆匆下了山坡,召集了一帮亲信,什么也不管不顾了,翻身上马就向南逃窜。其速度之快,直如风一般的男子。
    而此时的云州城北,也正有数千步骑加紧赶路,向北进击。他们越过了正在扎营挖沟的飞龙军,士气高昂,杀气盈胸。
    领头之人,赫然便是关北道都指挥使氏叔琮。
    第063章 挺进云州
    九月二十四日对大同军来说是昏暗无光的。
    燕昌城到云州的短短四十里驿道成了他们迈不过去的死亡之路。
    一万多大同军、万余土团乡夫以及未跟李嗣源撤走的数千燕兵,被夏军一路尾随,全军崩溃。
    驿道之上,到处是尸体。
    冰冷的羊水之内,淹没了不知道多少亡魂。
    两侧的山岭之上,惊弓之鸟般的溃兵随处可见。
    丢弃大部队逃跑的大同军节度使石善友,在冲至云州北十余里时,与氏叔琮率领的州军迎头相撞。
    没有退路的晋兵进行了困兽之斗。
    结局是显而易见的,数百人大部被击杀,石善友死于乱箭之下。
    至此,曾经与夏军相抗多年的大同军,主力基本上被歼灭了——以石善友的死为标志。
    战斗结束之后,氏叔琮第一时间走到石善友的尸体前。
    “居然没有乞降。”氏叔琮看着满脸污血的石善友,有些感慨。
    他其实很理解石大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