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晚唐浮生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晚唐浮生: 晚唐浮生 第1099节

    这就是麻杆打狼两头怕,比烂!
    “待到晚间,派人出城传讯。分两批走,一批向西,经仪坤州去寻梁都头,一批向东,去扶余府禀报圣人。”见契丹人没有主动攻城的意思,韩知古放下了心,吩咐了几句后,便下了城头。
    接下来,他还要督促部分留守的百姓赶制箭矢,准备修补城墙的材料——万一契丹人想不开,真的攻城了呢?有备无患总是对的。
    同时,他也在努力分析如今的局势。
    阿保机的南下,充其量只能算是劫掠。他应该没有与夏军决战的勇气,也就只能骚扰一下,捞点好处就撤。
    圣人也是将他看扁了。只征发了部分营州蕃兵在草原上游荡,作为大军侧翼的遮护力量。再加上七圣州本身的驻兵,只要没有出现大面积叛乱,阿保机就没有任何机会。
    相反,如果他犯点错的话,就可能被柔州行营咬住,再吃一次大亏。
    吃亏之后,如果处置不当,或者损失太大的话,阿保机匆匆捏合的契丹残部、乌古、霫人的联盟,将又一次土崩瓦解,不复为患。
    “我本是月理朵的媵臣,自该向月理朵效忠。我没有任何对不起阿保机的地方……”韩知古努力做着心理建设,心情平静,迈开大步走了。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
    五月底的时候,邵树德抵达了仙州理所扶余县,这将是他阶段性的驻跸之所。
    也就在此时,他收到了七圣州及永安宫传来的消息,于是询问了一下月理朵的意见。
    “陛下,阿保机南下,只是劫掠罢了。”月理朵说道。
    “为何这么想?”邵树德问道。
    “阿保机现在急需胜利来挽回威望,但又承受不了失败。”月理朵分析道:“因此,他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战场走势,一旦见到王师主力,就会闻风而遁。反正这会他应该已经占了点便宜了,就此撤兵也能交代得过去。”
    “你真是看透了阿保机这个人。”邵树德叹道:“你若为男儿,海里什么的早就没位置了,都得靠边站。”
    说完,他不再关注这个方向,找来陈诚、赵光逢等人,一边巡视仙州郊野,一边谈些沈州开发的事情——辽东道转运使张全义、仙州刺史韩从允也在场。
    老张的工作能力没的说,那是顶呱呱的,邵树德很满意。因此,他让随驾服侍的储氏留在城中,不再露面,虽然老张可能一点都不介意。
    张全义对仙州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扶余县。去岁入冬之后,组织人手加固城池,修建了很多牲畜栏,同时清点各地物资,互通有无。
    辽东有个特点,因为道路、水库等基础设施奇烂无比,夏天降雨较多,经常爆发洪水,淹没道路,因此下雪后的冬季其实承担了不少的运输任务。
    这种奇怪的状态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伪满洲国时期。春天翻浆期到来后,道路泥泞,夏天又屡屡爆发洪水,因此干脆等到土地冻得坚硬之后再大肆运输——马车、牛车、雪橇、爬犁,有什么用什么,天然河道成了高速公路,比驿道还平整,也是一大奇景。
    张全义清点各地物资后,不辞辛劳,组织人手转运。同时又整顿了各地驿站,甚至连渤海国时期的狗爬犁驿站都仔细考察了,试图重建,恢复运营。
    开春之后,组织百姓进行春耕,这会已经下种,长出了春苗,看着就很喜人。
    “陛下,扶余县本有耕地六百余顷,皆已下播。又有闲田千余顷,已播种三百顷。”张全义介绍道:“种的都是糜子,明年臣会让人试着种一些小麦。如果小麦不行,那就种黑麦。臣来之前,就让人从参州运了一批黑麦种子过来,挑的个大粒圆的种。司农寺也会运一批新培育的种子过来,大概七月到……”
    张全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农事上。看得出来,他很熟悉这些事情。
    “扶余才这么点人,要种千顷地,忙得过来吗?”邵树德问道。
    “陛下,昔年吐蕃人如何种青稞的,奚人便怎么种糜子。”张全义回道。
    邵树德懂了。
    吐蕃人种粮食,撒下种子后就不管了。
    反正土地极多,广种薄收便是。平时放牧,八月秋收时男女老少齐上阵,突击抢收一把,能收多少是多少,一切随缘。
    他们也不指望靠这些粮食活着,作为放牧所得的补充即可。你别说,对很多部落而言,这样做其实挺合理的。既比单纯放牧活得更滋润,收入更多,又比单纯种地抗风险能力更强,毕竟有两个收入来源。
    “农事你看着办,朕信你。”邵树德说道:“干得好了,朕又何吝爵赏?”
    张全义一听,满面红光。
    他知道,文官想得爵位是非常困难的。即便是个县男,也要花费无数心血争取,多半还争不到。圣人既然开了这个口,那么老张家的机会就很大了,焉能不喜?
    邵树德继续在田间闲逛着,随手拿起一把泥土,仔细看看。
    好地啊,要把大自然的馈赠积极利用上。
    “府兵可已开始分地?”邵树德又问道。
    “已经开始,三月以来,已分了两千余人,建了三个折冲府。此事由秦王督办,臣只是配合。”张全义回道。
    邵树德点了点头,又叹道:“人不太够啊。”
    天下武夫何其多也!要安排的府兵又何其多也!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部曲不够。
    虽说大夏不是奴隶制,府兵的部曲也不是奴隶,而是庄客、佃户。但事实上,他们就是农奴。
    法律上废除了农奴,难道就没有农奴了吗?沙俄告诉你不可能。大夏为了安置武夫,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于是产生了一大批事实上的农奴。
    没人愿意当农奴。
    去年击破契丹、渤海,占领沈、仙、瑕、桓等州后,这些新得之地上的渤海、奚、契丹、高句丽、粟特等各族百姓,基本都成了农奴,发给各个府兵当部曲。
    但还是远远不够。邵树德甚至都要从中原想办法了,发配一批犯人,鼓励家属跟随,同时再把叛乱的魏博、西川、陇右等地的百姓强迁过来,作为府兵部曲安置。
    甚至于,战场上抓获的俘虏,也全家迁移,想尽一切办法补充人口。
    武夫实在太他娘的多了!
    他翻阅典籍,得知七百万人口的北周,很长一段时间内,只有约4.8万府兵。如今他要安排多少?不下十万!
    仔细算一算的话,好家伙,全渤海国的人贬为奴隶才够用。但这势必会引起动乱,导致东北局势迟迟不得安定。而动乱又会损失人口,加剧局势的恶化。如何操作,完全看官吏的水平了。
    张全义,他行吗?
    “沈州发现汉矿洞的事情,你已经知道了吧?给朕说说,怎么考虑的。”邵树德决定不再纠结这个事情,转而问起了开矿之事。
    其实在后世的时候,就发现过鞍山一带的古矿洞,一共六处。最早的矿洞据说是秦代的,汉代最多。矿洞旁边,还发现了唐朝开凿的古井,矿洞内部,还见到了辽代的瓷器。可见自秦以来,这些矿洞的开发就没断过。
    至于规模为何一直没上去呢?其实也很简单。东北地区的文明发展有一个十分恶劣的诅咒:人口周期性清零。
    司马懿屠辽东,唐内迁高句丽人口,这两次都导致了辽东社会、经济的崩溃。
    司马懿杀人固然不用多说,唐代迁的可是高句丽“上户”,也就是官员、文人、商徒、手工业者等等,基本上成功令其退化成蒙昧状态。
    辽、金两代好不容易发展起来了,东北有了几百万人口,蒙古人又来了,杀戮一空。
    元朝后期,辽东人口渐丰,然后又迎来了残酷的王朝末日,辽东十室九空,千里无人烟。
    明末,又是一场残酷的杀戮,然后满清大举入关,关外又是一片荒芜。
    这种人口周期性清零的事情,对一地的社会发展真的很伤,屡屡打断文明进程,甚至还大踏步倒退,能发展起来就有鬼了。
    “陛下,缺人。”张全义回答得言简意赅。
    “如果有人呢?”邵树德问道。
    “还得等等。”张全义说道:“等粮食稳定收获个一两年,有了点积蓄,局势也稳定下来后,方可开矿冶铁。”
    “你是稳重的。”邵树德笑道:“其实,辽东盛产肉、鱼、皮子、山野货、木头,很不错了。如果有充足的人力,确实可以成为一块富饶之地。”
    “陛下,辽东最值钱的是土地。”张全义说道:“数千里沃壤,每年收获的粮食是海量,细水长流之下,什么都比不了。”
    “张卿果是干才,一下就抓住了重点。”邵树德说道:“好好干,让朕也开开眼,看看辽东的地能打多少粮食。”
    “陛下,只要能稳定个五年,辽东当可自给自足。”张全义满怀信心地说道。
    五年平辽?邵树德哑然失笑。
    张全义的话其实是有前置条件的。“稳定”、“安定”,纵观历史,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一种奢侈品,也是有能力的国家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。
    辽东安不安定,全看这次打渤海打得如何了。
    各军基本已经就位,都是精兵强将,士气高昂。渤海内部,其实也有人愿意投靠,优势在我。
    第018章 亡国之臣
    海东青自由翱翔着,飞过山岗,越过森林,划过一片湖泊,出现在了雄伟的城市上空。
    渤海国上京龙泉府。
    渤海国祚二百年,上京作为都城长达一百四十余年,堪称临渝关外第一雄城。
    是的,即便大夏在安东府、营州等地大兴土木,依然没有一座城池比得过上京的雄伟、壮丽与富饶。
    外城周三十多里,已经超过了中原的汴州,与扬州差相仿佛。
    一般而言,城周二十里是正常的州城大小。龙泉府城周三十余里,在中原已经是仅次于长安、洛阳的二线大城。
    皇城周长六里,相当于中原一个县城大小。作为纯办公地点,上京皇城聚集了渤海国几乎所有的衙署,飞檐翘角,雕廊画栋,瑰丽威严。
    宫城城周五里有余,再算上几乎同样大小的园林、液池,这个宫城也算有点档次了,不是什么草头王的宫殿,一般的割据政权,多半还没这么好的皇居呢。
    渤海国二百年的积累与底蕴,恐怖如斯!
    六月初五,渤海国主大諲撰、王后高氏至北苑踏青,随行的还有大量文武官员。
    夏人大举进逼,战事极为紧张,天天都有坏消息传来,大諲撰也是烦闷得透了,故出城散散心。
    与长安一样,上京也喜欢在城外搞一些禁苑,作为王家游乐、行猎之所。
    北苑“北枕忽汗河(牡丹江),南抵王城,西濒大川(牡丹江),东可延至马莲河。”
    其实就是牡丹江与上京城之间的过渡地带,地形开阔,濒山临水,风景优美。渤海国历代君王在此驰马游猎,策杖击鞠。同时,这里还是渤海禁军的一个重要驻地。
    考虑到渤海人曾经去长安考察,绘制蓝图,然后依葫芦画瓢,建设自己的都城。那么北苑有了,肯定还得和长安一样,整个西苑出来。
    事实上是有的。
    上京城西面到牡丹江之间,有一片平旷之地,东西七八里,南北十余里,地貌多样。
    据清代流放宁古塔的文人考证,西苑南缘是低山地带,北与北苑相连,中间是大片的森林、草场、湿地,偶有“石碛数区”作为点缀。渤海人将其改造为了兵营,其实就是上京西面的卫城,与都城呈掎角之势,屯驻禁军守御。
    这片区域的西侧边缘,有石桥连通江中小岛。岛上建有亭台楼榭,装饰考究,金碧辉煌。
    渤海国主有时候会宿于小岛之上,夜听涛涛江水、飞鸟野兽之声。有时候也会在此大宴群臣,留下了许多诗篇。
    渤海,终究是个与高句丽一样文明的国家,并非野蛮人。
    他们在东北的传统汉地之外——一般而言,自秦汉以来,汉人主要活动在辽宁南半部分,辽宁北半部分及吉林、黑龙江二省,极少涉足,视为蛮荒——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。
    就文学、农业、冶铁、建筑水平而言,自辽至清,长达千年的时间内,可能是阶段性高峰了。至少,渤海国灭亡之后,没听说过这片区域有多少人会吟诗作画,钻研书法文章的。
    今日大諲撰没了吟诗作画的兴趣,看着郁郁葱葱的树林,和野蜂飞舞的花园,他满脸阴鸷,一副愤怒、生气又无可奈何的模样。
    王后高氏张了张嘴,想要解劝,终究叹了口气,没说什么。
    以裴璆为首的渤海大族成员左顾右盼,窃窃私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