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明珠在匣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明珠在匣: 明珠在匣 第66节

    他犹豫地问道:“可是什么东西需要修缮?可要找人去帮忙?”
    兰芝摇了摇头,“小姐说,得让姑爷亲自来。”
    石鹏想到什么,顿时大惊,抬头只见青天白日,朗朗乾坤,又问道:“需要什么样的绳子?棉绳还是麻绳?”
    兰芝想了想那秋千,那棉绳怎会捆得结实?怕不是坐上几回又要断掉。
    “麻绳,几捆粗的,几捆细的。”
    石鹏越听越心颤,想了想他们府上细皮嫩肉,娇养惯的大小姐,又想想那北境回来的杀神,擦了把额上的汗,“你确定是麻绳?”
    兰芝坚定地答道:“麻绳,越结实越好。”
    石鹏正纠结要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侯爷,只听兰芝问道:“石管事还有何事?”
    他又多看了眼兰芝。
    算了,兰芝都没说什么,他瞎操心个什么劲。
    果真还是年轻的好。
    院里的人自是不知外面的一番谈话,沈轩还在搭着木架,想着该怎么搭结实些,卫明姝披着衣裳走了过来。
    “睡醒了?”
    卫明姝看了眼那竖起的桩子,“秋千是不是很难搭啊?”
    她记得她阿耶当时一个下午就全部搭好了。
    不知为何,沈轩现在竟也多少能听出些话外之音,“我以前没搭过。”
    “哦。”卫明姝没心没肺地应了一声,“可是有什么难处?”
    沈轩有些气闷,她的意思是他搭不起来?
    看不起他?
    “缺绳子罢了,已经叫找去拿了。”他又说道:“肯定搭得比原来结实。”
    沈轩说是这么说,可终归是第一次搭秋千,来回拆安了好几回次才绑好木架,晚膳都没去用。
    等他彻底修好那架秋千时,已是深夜,卫明姝刚沐浴出来,手上拿着帕子,想把头发再擦干些。
    沈轩想也没想,上去便要给她擦头发,又看到自己手上的碎屑渣,停在原地。
    “搭好了?”
    “嗯。”
    卫明姝看到他满身灰尘讷讷地站在门口模样,终是叹了口气,“郎君也快去沐浴吧。”
    沈轩听到这句“郎君”,心中的憋屈瞬间烟消云散,只觉得为一个秋千忙活一天也是值当。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    稍走一章日常~
    最近三次元事比较多,家里人在国内全羊了,今天又跑远了些去寄药,凌晨才更新实在不好意思。
    第55章 中秋
    ◎“等京城安定了,咱们得空去转转吧?”◎
    沈轩从净室出来时, 卫明姝正倚在床上,手中还拿着一本书。
    “这是什么书?”
    “医书。”卫明姝抬了一下眼, “县主寻来的, 江湖上的杂书,闲来打发时间罢了。”
    她从小便跟着任医正看医书,正经的医书看得差不多了, 长大后便开始从各地搜罗些奇书杂卷看。
    “江湖?”沈轩又看了眼那书名,确实是闻所未闻。
    “嗯。”卫明姝也不欲多说。
    魏姝仪常不在京城,美其名曰游历山水,实则是去行走江湖。去岁魏姝仪一整年没有回家, 归家时便带回了受伤的追影。
    魏相一直反对魏姝仪在江湖行走,出家门向来都是家中几个兄长帮忙打点着,追影也不好养在丞相府, 魏姝仪便托她照顾。
    后来追影为着报恩便一直跟着她, 时而说些江湖上的事, 卫明姝也从追影口中隐约猜到了魏姝仪的江湖身份。
    想来魏姝仪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此事。
    沈轩见卫明姝不愿再同他说话, 便也想着找点书看。
    上一次回门,卫明姝几乎将架上所有的书都搬去了国公府,剩下的要么便是些耳熟能详的经书, 要么便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,实在没有他想看的。
    沈轩将书架翻了个遍,拿了本山川游记走了回去。
    卫明姝往床里挪了挪,半燃的烛火摇曳,白皙的脸庞上不时投落下一片暗影。
    他拿起小桌上的火折子, 走到床前的那盏琉璃灯前, 却有些手足无措, “这灯如何点?”
    卫明姝闻言放下书, 向床边靠近了些,取下那层笼纱,抬起琉璃灯罩,“这么点。”
    沈轩看着这一套繁复的流程瞠目结舌,他不曾想点个灯也能如此麻烦。
    他依言点燃那灯台上的烛芯,接过卫明姝手中的琉璃灯罩,罩上的一瞬间,烛火瞬间四散开来,琉璃灯盏五彩斑斓,照得整个房间犹如白昼通明,这才明白这琉璃灯的妙处。
    “这盏灯还是我阿耶仿着西境的琉璃灯打的。”卫明姝将薄纱拢在上面,“这灯好是好,但在屋子里待得久了总晃人眼。”
    卫明姝静静地盯着琉璃灯中闪烁跳跃的烛火,忽地没由来问道:“你在北境,可也有见过这样新奇的物件儿?”
    沈轩努力地回想着,很想答出来什么,可之前几年他在北境忙于战事,也对这些精致的玩意儿不甚感兴趣,一时还真答不出个所以然。
    卫明姝见沈轩一动不动杵在床前,就差抓耳挠腮告诉她不知道的一副难堪表情,叹了口气。
    想来这人也从不关心这些。
    沈轩见卫明姝似是有些失望,忽然想到什么,“明珠是不是没怎么出过远门?”
    卫明姝点了点头。
    她不是没怎么出过远门,她是从来没有出过。
    魏姝仪曾游历江湖,同她高谈大好河山,阮文卿也走南闯北,同她畅说风土人情,她自己读过《地理志》、《寰宇记》,读过千百本游记,可却始终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打转。
    她也想找个缘由出去,一个能让她阿耶阿娘安心的理由,亲眼看看那水秀江南,大漠孤烟。
    “等京城安定了,咱们得空去转转吧?”
    卫明姝回过神来,“好啊。”
    “明珠最想去哪儿?”
    卫明姝很认真地思索着,她其实最想去的地方是临安,可临安离京城着实有些远......
    她仔细斟酌了一番,“扬州吧。”
    扬州离京城近些,若有事也能及时赶回来。
    沈轩应下,暗自开始规划起出门行程。
    卫明姝之后便一直待在卫家,沈轩本欲再多告几日假,却被她赶着和她阿耶一同上朝。
    暑气渐褪,月白风清,卫府满园的桂花开满枝头,十里飘香,郑叶安排下人采摘下新鲜的桂花,用来酿桂花酒。两人本欲在卫家过中秋,太后却召沈轩前去赴中秋宫宴。
    每年的中秋除了赏月观潮,各家还会在庭院内设香案祭月神,月圆那日,卫明姝一大早便和郑叶忙着摆案,给邻里送去些月饼和桂花酒。
    待到沈轩下值后,卫明姝便坐上马车同沈轩一同入宫。
    往年中秋的宫宴本会邀众多大臣一同赏桂观月,因着近日京城接二连三的变故,今年便只在重华殿设了家宴。
    庆帝在位时,虚设六宫,也只得了一位皇子,当时提倡节俭,削减了一批宫人,多处宫殿荒废,常年无人居住,形同冷宫。
    至惠帝继位,广纳嫔妃,这些宫殿才重新有了用武之地,惠帝虽尚未过不惑之年,膝下便已有六子七女。前些日子,听说宫中的一位昭仪又有了身孕,倒不愁这江山后继无人。
    太后单独坐在上首一桌,一旁坐着惠帝与皇后,宫中四妃齐聚,年长些的皇子也都前来赴宴。
    那康王一家自也是来了这席面,倒也算热闹。
    卫明姝也是第一次来这皇家家宴,同沈轩拜过礼后便目不斜视地坐于左侧席位。
    许是安排这席面的礼官知道几家关系,他们坐的席面和康王一家隔着长公主和驸马,抬眼便见到坐于对面的淑妃正在向她点头微笑。
    淑妃向来不争不抢,深得圣上宠爱,膝下育有两子一女,许是因着五皇子尚且年幼,此次宴会只来了二皇子。
    二皇子顺着母妃的目光,也自然地同他这位貌美的表姐轻轻招手,满脸尽是喜色。
    上次卫明姝和沈轩一同去拜访淑妃,二皇子尚在完成课业,并未见到沈轩。
    他自小便喜欢这表姐,表姐向来脾气好,是为数不多愿意听他说完话的人,长得又好看。
    本以为她会嫁给自己的兄长,以后便也能时常居于宫中,谁想竟是嫁给了他那素未谋面的表叔。
    那北境回来的蛮将军自是不会如他兄长那般体贴入微。
    一想到表姐那般柔弱温婉的模样,便觉得可惜。
    他正这么想着,忽然却感觉到对面一道利刃般的目光,泛出些冷意。
    二皇子脸上的笑容僵住,慢慢缩回了手,像是被吓得不轻。
    卫明姝见状,往身旁瞅了眼,便看到沈轩正死死地盯着对面,叹了口气。
    经过之前的几番教训,她已是摸透身旁这人的那副德行,“我那表弟胆子小,你别吓唬他。”
    沈轩听到身旁的轻语,抿了抿唇,“我没有。”
    他只是觉得二皇子在宴席上这般傻笑,甚是不成规矩罢了。
    沈轩一想到卫明姝从小便常往宫内跑,想也没想便问了出来,“你还认识多少皇子?”
    沈轩刚问出口,便看到殿外走来一人,十五六岁的模样,头戴金冠,面容俊朗。
    “儿臣来得迟了,还请父皇赎罪。”三皇子行了一礼,起身抬头立于大殿中央。
    “今日中秋宴席,为何来得这般迟,成何体统?”皇后问道。
    “娘娘恕罪。”三皇子微微躬身答道:“儿臣今日读《六韬》,读到几处甚是不解,同太傅多问了些,便来迟了。”
    “既是为了课业,皇后便莫要追究了。”太后笑了笑,转而向三皇子说道:“只是下次莫要这般,失了礼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