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大唐种田指南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大唐种田指南: 大唐种田指南 第4节

    传奇二字一出,高长松难免有些惊骇,可他看后又想:这传奇怕不是指脱离现实的,跟释道有关的都为传奇,解读一下便是非日常,倒也没有其他意思。
    可任务描述还是很让他紧张的,尤其是“是善是恶”“是敌是友”,他加载的可不是修仙系统,若遇见妖怪,一介书生高长松根本是毫无还手之力,他可不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头骨变成沙僧头骨项链的一部分,又或者被其他癖好特殊的妖怪收藏。
    可他看于四娘,却感到对方一点都不害怕,甚至心情很好,这轻松得实在不像是要去见妖怪。
    这让高长松好奇得心痒痒。
    然而,当他真见到传说中的白大仙时……
    心情复杂的高长松看着那靠在软垫上的白刺猬,对方维持兽型,可那兽型真的比其他刺猬大太多,只见他伸出两只小粉红色的小jiojio,捧着白胖的蒸饼,黑色的小尖嘴不住地啃着,而他黑亮可爱的眼睛则是盯着于四娘,眼波流转,小黑眼睛好像在发光。
    于四娘款款跪下,向白刺猬一拜道:“许久不见,白大仙,四娘给你带供奉来了。”后来才知道,于四娘小时候高烧不退,是吃过她家蒸饼的白大仙给治好的,也就是说这白刺猬对他有救命之恩。
    眼下,高长松都是不知道的,他只是想……
    你们妖怪都这么可爱的吗?
    我可以摸摸巨型刺猬的小jiojio吗?
    第5章
    白仙乃是五仙之一,这五仙并非道教的鬼仙、人仙、地仙、天仙、神仙,而是民间五大家仙“狐黄白柳灰”。
    这“胡黄白柳灰”分别是狐狸、黄鼠狼、刺猬、白蛇、老鼠。
    真要说,对家仙的崇拜都不知是从何时兴起的,有人说是正统道教式微后兴起的民间风俗,也有人认为这传说从汉魏晋时期便在广大农村播撒,越传越广,越传越广。
    高长松这等生长在红旗下的青年最多听说过狐仙、黄大仙,他对此浅薄的了解限于被黄大仙上身的人会精神错乱,放在《走近科学》中,便是民间癔症被妖魔化了。
    白仙是什么,他的万万不知道的。
    先前于四娘说白仙,他第一反应竟然是跟许仙共谱爱情传说的白娘子。
    看眼前巨大化的萌物白刺猬,高长松有点斯巴达了。白大仙以人的姿势半坐在垫子上,高长松看不见他身后的刺,只能看见白大仙白白的肚皮,粉嫩的脚趾跟黑亮的眼珠。
    他甚至是只爱干净的白刺猬,身上香喷喷的,一点味道都没有,简直是理想中的巨大萌物。
    远望去,白大仙身后有一座小庙,此庙并不大,跟土地公的庙半斤没八两,竟然还没有一孩童高。小青瓦石墙的庙宇中放着一块石头,此石头不知怎的,竟然与白大仙神似,可高长松又相信,那不是石雕,身上毫无人工雕刻后的匠气。
    与其简陋庙宇不同的,是小庙旺盛的香火,那小小的屋檐下摆放一尊香炉,铜制香炉中堆满了烟灰,此时三柱香才烧到一半,看来前一人才离开不久。
    白大仙听见于四娘的话,不断咀嚼的嘴终于停住了,他虚起眼睛,打量于四娘好一会儿才缓缓道:“哦—是—四—娘—啊—”
    每一个字都要拖很久,让高长松想起了树懒。
    他以前想过养刺猬,对这种生物的习性很了解,忽然想起刺猬是一种胆小且迟缓的生物,而且喜欢昼伏夜出。
    高长松有些不解,想现在还是大白天,白大仙不应该躲在巢穴中吗?怎么出来了?
    果然,白大仙说完那句话后又不动了,仿佛石雕一般。
    于四娘笑眯眯道:“来给白大仙上柱香。”就拉着高长松一块走了,快步走到那小庙前,在香炉里又插了几柱香,跪在地上念念有词,似乎是说望白大仙保佑他们全家安顺之类。随后又将供奉用的蒸饼放在案前,高长松看她不知怎的,留了个带盖的陶碗,也不知里面放了些什么。
    于四娘燃的香是好香,眼瞅是镇上花高价买的,等上完香后没有去打扰那白大仙,抓着高长松兀自走了。
    高长松回头,只见白大仙慢悠慢悠从坐垫上起来,朝着小庙宇定定看了会儿,又挪动四只小脚,往灌木丛深处钻了。
    *
    之后路上,于四娘将白大仙的事娓娓道来。
    自她爷爷那辈起,白大仙便出没于镇上,谁也不知他是何时从哪来的,更不知道白大仙道行如何。
    镇上忽然来一妖,村内人心惶惶,只怕这妖是吃人的,若不是挂念自己的地,他们甚至商量搬迁了。
    那年气候不好,不仅没有往年的风调雨顺,天甚至反常得厉害,一会儿冷一会儿热,村内别说是稚子,哪怕成年人都染了风寒。
    唐朝时没有青霉素,哪怕有治疗风寒的专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他们从风寒中活下来的几率也只有一半。
    于四娘说:“听闻白大仙忽现村中,趁夜吸走了稚子身上的余热,次日一早高热已退,又过几日,人就活蹦乱跳了。”
    她家里人很信这,因为于四娘的爷爷便是白大仙救下的。
    高长松暗想,这可能跟刺猬是失温动物有关,他们无法自身调节冷热,只能从外界汲取热度。
    辅助仙法将热意吸走了,这很西游。
    于四娘:“深夜白大仙入梦,说他并无坏心,在这安家不过是希望有间小庙多吃几年香火,望以此修成正果,成为妖仙。”她说,“你甭看白大仙那样,他本是不喜昼出的,可他对那小庙重视得紧,哪怕是炎炎夏日都要顶着日头看眼香。”
    好像多帮一个人,多烧一柱香,他就离成为妖仙多近一步似的。
    高长松点头,这种说法他是听过的,枉死的小鬼跟妖怪都能通过吃香火成为仙,像神话故事中的哪吒三太子就是典型的例子,他自刎后殷夫人四处建立庙宇,也是为了让他吃香火与供奉,以聚神魂。
    小妖没那么厚的家底,想要吃香火,就得做善事。
    于家村人不丰,只有三十来户,那小小的、类土地公的庙宇,已经是他们能搭出的最好的小庙了。
    形似白大仙的石头,也是特意寻来的。
    高长松又问:“你那陶碗中装的何物?”
    于四娘笑道:“是晨起抓的蟋蟀,白大仙系心功德,又爱干净,平日里不常往泥里、洞穴里钻,我却知道他很喜欢吃蚁跟蟋蟀。”
    吃虫子可是刺猬的天性啊。
    高长松脑中忽又想起白大仙望向小庙的身影,他似能感受到对方的渴望。
    这样和谐的、可爱的人妖共存的局面,让他感受到了平淡的温馨,哪怕心都变柔软了一瞬。
    固然有吃人的妖怪,却也有白大仙这样的小妖。
    不多时,远处的村落若隐若现,于家村终于到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到村里后,高长松先落脚于四娘家讨了碗水喝,于四娘的老父母从未去过高老庄,因此还要于四娘介绍道:“这位是高十二郎,平日里对我与六郎照顾良多。”
    这么说,众人竟不觉得是场面话,高十二郎到底是读书的,现在内里又增添了现代人的灵魂,他身上没有矇昧感,你看着他,会觉得十二郎精神头很足,举手投足间都有种不同于他们的气度。
    等听到他从小在乡学,更是肃然起敬。
    于家村上一个读书的都没有,这村落不如高老庄富裕,地偏僻,田肥力不够,在附近村落中算是穷的。
    很快,连村口媳妇都来看高长松了。
    他的雷达忽然响了,见人来多了,便清清喉咙,拿出此番于四娘老母整寿的贺礼,一块豆腐。
    这可不得了,于家村距离古格镇数十里,一天都无法来回,他们只有秋收后去镇上采购时才有机会看见豆腐。
    以前倒是有人来卖过,只可惜在箱箧里憋一天多,都快馊了。
    于老太连忙摆手道:“这使不得,太贵重了。”
    高长松连忙表示,这不是镇上的豆腐,是他家做的,又说自己从老父手中接过做豆腐的方子,日后要以此为生。顺道展开了他的箱子,媳妇们伸脖子看,装了满满的莹白的豆腐。
    有动脑子的立马会意道:“高十二郎,豆腐怎么卖?”
    高长松就等这句话,他说:“半斗多豆子换一碗。”他在村里不需要走路,是卖半斗,到于家村要走大半天,大概是3/4斗换一碗。
    其实他都觉得溢价严重,可于家村人却不这么想,他们都被这低廉的价格惊到了,三下五除二便抢完一箱,剩下没来的小媳妇都被惊动了,在听说了价格后争先跟高长松说要订豆腐,钱先给,问他明日能否来。
    那高长松当然是答应的,等回去时他就收了满满一箱子的豆,此外还有麦粉之类的。
    于四娘要在家中过夜,没跟回来,高长松过中午就走了,他想在太阳落山前回高老庄。
    路上又经过白大仙的庙宇,这回就没看见白刺猬了,可能中午晒,他躲起来了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这几次跑商还是很成功的,高长松不仅卖了豆腐,还攒了132点任务点。这点数对比他的目标,不说杯水车薪,却也不是很多。
    金钱上这些日子是够了,可跑商太耗费时间,有时要去的镇远,天不亮就要摸黑走路,连跟高香兰她们相处的时间都没了。
    此外他还准备拓展自己的小生意开发豆制品,这都需要时间。
    跑商本就非长久之计,他只准备借此熟悉到附近村庄的路罢了,至于接下来准备如何销售……
    “咚咚咚、咚咚咚。”门口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,高长松推门一看,只见一面带忐忑之色的青年,对方脸上撤出一抹悻悻的笑道:“十二郎。”
    高长松立马侧身迎门道:“快请进吧,李三郎。”
    第6章
    李唐李唐,唐是李氏的天下,然而并不是谁都能被杨贵妃含情脉脉地叫一声三郎。
    同是李三郎,高老庄这位却格外凄惨些,他本是灾荒年间一路流落至乌斯藏国。他来这时年纪不大,不过六七岁,听闻他老子娘在逃荒路上全没了,不知一奶娃娃怎活下来的。
    高老庄一个老鳏夫看他动了恻隐之心将他留下,一路拉扯大,在李三郎十一二岁时一命呜呼。
    老鳏夫本是商籍,田少,李三郎又没到十八岁,若只耕种那点永业田,早就饿死了,只能想办法谋活路。
    好在天无绝人之路,饶是吃麦麸长大,李三郎的双腿也长得格外强健,他很快发现自己的脚程比其他人快很多,又或许是坎坷的生活赋予了他老黄牛一般百折不挠的精神,他的耐力也很好。
    于是便以此做起了往返镇于村中的生意,有时是受人委托去镇上取货物,有时是将镇上的稀罕物带到犄角旮旯的村落里去卖。
    只可惜,以此谋生的人不算太少,李三郎又无垄断的货物,于是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。
    自打听从高长松跑商,他便兴起了类似的念头,可这念头停留时间很短,他想高长松能自己跑,何必赚他那点蝇头小利。
    哪知今日凑巧,在田头劳作完听高澈叨咕句说高十二不欲往那村落跑了,嫌太远,村中人又不日日吃豆腐可如何是好。这才又兴起念头,忐忑地来高十二这碰运气。
    高长松不仅将他迎进来,还请他喝了杯豆浆,这已是他们家的待客标准,李三郎看后受宠若惊,忙说“使不得使不得”。
    他甚至羞愧地想:高十二时日也很艰难,自己不仅只买过他一回豆腐,眼下还想拿他的货跑商,若喝人家的豆浆也太不要脸了。
    高长松跟感觉不到他的窘迫似的,李三越坐立难安,他就越发卖力地嘘寒问暖,等对方支支吾吾提出后,一口答应道:“没问题。”
    那爽快的样子真是惊呆李三郎。
    对上他呆滞的表情高长松道:“我本就觉得跑商辛苦,每日里光是晨起做豆腐就要花不少时间,晚上还得摸黑回来,这叫什么事,李三郎你若愿意,那感情好,帮我解决了一件大事。”
    说着又要留对方吃饭。
    这在李三朴素的价值观中很不合理,认为是自己占了大便宜的李三哪里敢吃饭,屁滚尿流地离开了,离开前还将自己准备兑现的豆子麦子一股脑地塞给高长松。
    高长松等他走后拨了拨,啧啧称叹,李三郎送来的都是上好麦子,麦比豆多,唐初这几年风调雨顺,粮价也不高,可麦子总是比豆子贵的,他送来的分量足,没缺斤少两,已证明了诚意。
    高长松在心中感叹,民风淳朴的唐代人就是实诚,这他怎么会愁跟李三郎做生意呢,他恨不得这样的经销商能够多点,替他跑遍大江南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