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大明王冠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大明王冠: 第298章

    徐皇后,小宝庆,黄昏夫妇,几个公主和驸马,反正就是朱家和徐家的亲戚,再加上几个朝中重臣,内阁几位辅臣也在列。
    只不过有亲疏之别。
    游灯会的目的其实只有两个:告诉天下人,我根本没把梅殷的叛乱放在眼里,再告诉应天人,头段时间的谣言毫无根据。
    所以黄昏夫妇一直跟随在朱棣身后游览灯会。
    走过场的事情很没意思。
    黄昏其实很不爽,他根本不想和朱棣一家来游这灯会,更愿意带着徐妙锦去单独游玩,享受婚后的甜蜜时光。
    期间倒有个小事。
    游到一半,徐皇后忽然回头对黄昏说道:“如果能让你做出来的那个光明神器遍布应天,该是一种何等旷世绝俗的美景。”
    黄昏笑着说其实有操作可能,不过当下受限于条件,需要再等几年或者十来年。
    徐皇后的想法其实很正常。
    不就是满城灯火。
    只要能建立一座水力发电站,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话是这么说,以大明目前的工业水准,还做不到,最重要的一点,发电机这个玩意儿,自己暂时弄不出来。
    况且满城走线,靠瓷管是不可能的,必须弄出裹胶铜线,这就需要橡胶——大明目前还没有橡胶,需要下西洋。
    所以等个十来年就有可能。
    朱棣若有所思,“那能否让满足整个紫禁城?”
    黄昏眼睛一亮,“这个可以。”
    朱棣嗯了声,“花费甚巨?”
    黄昏看见了商机,两眼放光,“当然需要钱,不过还是划算,这样,待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弄好之后,陛下若是觉得还满意,愿意让整个紫禁城变成不夜城,微臣可以来做这事,花费么,到时候再和陛下商量。”
    这个招标可以去试一下,竞标又没有竞争对手。
    朱棣没表态。
    他现在需要钱,且刚坐上帝位,不能太过于奢侈,仅是坤宁宫和乾清宫两套就要两万里银子,整个紫禁城弄下来,怕是要数十万。
    这钱要是花了,会是被天下人骂死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上元节后,应天无风无雨。
    福建那边,很快起烽烟。
    因在大年夜,朱棣早就打了预防针,诸位藩王对朱棣的如意算盘心知肚明,可大家对此无可奈何,朱棣是在削弱他们的力量,可比起朱允炆来,这算是温和的了。
    况且没有第二个燕王,也没人有靖难的实力。
    只能忍。
    且都做了最坏打算:做个无权无势的富贵王爷。
    也比死了好。
    战事从一开始就如火如荼,朱高燧求胜心切,兵分三路,朱能率领部分兵力从广东方向杀入福建,徐辉祖率领兵力从江浙方向突入,朱高燧则率领兵马,直线行军,强势突入福建境内,直逼泉州。
    想要快刀斩乱麻。
    但他小看了梅殷。
    实际上,梅殷也没把朱高燧放在眼里,甚至也不在意朱能,梅殷小朝廷的兵力,重点在迎防从江浙一带突入的徐辉祖。
    是以朱高燧打了几场小胜仗后,有点飘。
    下令朱能和徐辉祖快速行军,迅速击破阻击敌人,赶到泉州府边境汇合,三线围攻泉州,争取在立夏之前班师回朝。
    军令如山。
    稳打稳进的徐辉祖无可奈何,选择迂回牵扯的朱能更是没办法,两人只能配合朱高燧,然而恰好中了梅殷的计策。
    很快。
    徐辉祖和朱能都吃了败仗。
    但朱高燧竟然一路畅通无阻势如破竹,接连攻城拔寨,率领大军抵达了泉州府边境,而此刻,徐辉祖和朱能离他很远。
    朱高燧终究不是庸人,很快反应过来,他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。
    可惜,梅殷没给他纠正的机会。
    就在朱高燧打算后军变前军,向后撤退一点等待徐辉祖和朱能的时候,梅殷悄然埋伏在侧翼的兵马走后路包抄,切断的朱高燧的后勤和退路,同日埋伏的兵力现身,将朱高燧围困在承宣府的大田。
    徐辉祖和朱能见状,急忙分兵去支援。
    然而又中了梅殷围点打援的计谋。
    分出去的兵马,很快溃败。
    此刻平叛陷入困局,朱高燧奢望的立夏之前班师回朝永远不可能了,甚至于他现在连脱困都不可能,且随着分兵被击溃,朱能和徐辉祖也已自顾不暇。
    得到八百里加急军报之后,朱棣没有犹豫,立即让朱高煦率领兵力,从江浙一带顺势而下,先去汇合徐辉祖,然后再以绝对兵力直奔承宣府的大田,去救朱高燧。
    同时,抽调各地兵力,让丘福率领,沿着朱高燧的行军出现,前去支援。
    但是——
    平叛之时,在二月,朱棣派出使臣要求与鞑靼通好,可鞑靼的大汗鬼力赤一概不予理睬,甚至将使臣拘留,因要平叛,朱棣没敢发作。
    然而鞑靼的太保枢密院知院阿鲁台不是个一般人物。
    这货很有眼光。
    实际上,阿鲁台才是鞑靼的真正主宰者。
    见大明内乱,觉得是机会。
    于是出兵直逼榆木川,欲要直逼大同、宣府两大重镇。
    局势更加紧张而复杂,大明王朝在走偏之后,迎来了第一个内忧外患的危机。
    第243章 攘外必先安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