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988章

    比如下诏明示,不会强行度田,又或者引冀州人入朝,增强冀州人在朝堂上的声音,以示朝廷善意。
    天子不仅有这样的基础,而且已经这么做。
    孝灵帝出于河间,灵思皇后出于赵国,天子身上流着冀州的血。
    赵云、夏侯兰等入仕,成为天子近臣,更是明例。
    如果能从冀州选几个世家女子入宫,还有谁会相信朝廷排斥冀州人,谁会觉得天子所率大军与秦军一样?
    到时候,只怕田丰、审配也会主动请降。
    荀彧最后做出总结。“所以,城要围,但不必急攻,以当攻心为先。”
    刘协没说话。
    荀彧的方法不能说不好,但……太软弱。
    这未必是荀彧有意为之,而是一种集体潜意识。
    读书人嘛,习惯地想要以德服人,习惯地想避免武力,也习惯地鄙视所谓的雄主。
    因为雄主往往意味着君权强而臣权弱,与儒家的理想背道而辞。
    但是他却认为,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,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是不行的,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。
    没能借机清洗一下山东州郡已经留了隐患,不能再让冀州人心想事成,以为谁都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。
    但荀彧所言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    攻城、攻心都要有,恩威并施,不可偏废。
    之前甄宓也提过类似的意见。
    示威,他有充足的准备。施恩,他准备不足,有必要予以重视,并加以补充。
    两人谈了很久,有的意见一致,也有分歧,但总体而言,气氛融洽,双方都很满意。
    刘协最后问了荀彧一个问题:如何处置袁绍?
    荀彧想了想,反问了刘协一个问题。“陛下以为,袁绍该杀吗?”
    刘协也不答反问。“令尹以为呢?”
    “臣以为该杀,但时机已过。如果他和李傕一样,与陛下两军对垒,一决胜负,陛下大可像阵斩李傕一样杀了他,以明典刑。可是如今他已经称臣,称臣之后又无不臣之举,陛下以什么理由杀他?”
    刘协沉吟不语。
    他也在想这件事。
    不杀袁绍,意难平。杀袁绍,理难平。
    如果称臣之后还是随时可能被杀,以后想称臣的人不敢称臣,已经称臣的人也会不安,互相猜忌,在所难免。
    可是就这么放过袁绍,他又咽不下这口气。
    董卓可恶,袁绍更可恶。
    因为袁绍曾经怀疑他的血脉,说他不是先帝的子嗣,甚至想灭汉,鼎立新朝。
    这怎么忍?
    “陛下,袁绍已经是阶下之囚,生死系于陛下之手,杀与不杀,只在陛下一念之间。如果杀了他,陛下能一吐心中怨气,臣建议杀了他。如果不能,臣建议不必为他污了宝刀。留着他,或许比杀了他更有价值。”
    “此话怎讲?”刘协斜睨着荀彧。
    荀彧抚着胡须,微微一笑。“以臣对袁绍的了解,此刻的他只怕生不如死。之所以不死,一是担心死后无法见袁氏列祖列宗,二是怕疼,下不了手。”
    “怕疼?”刘协觉得这个理由很有趣。
    “袁绍虽是庶子,毕竟出于钟鼎之家,从小又过继到长房,衣食无忧,没吃过苦。这样的人看似无所畏惧,只是因为他有恃无恐,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。等他真的面对生死的时候,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惜身。”
    荀彧一声叹息。“据我所知,袁绍此生唯一的一次直面生死却没有后退,就是界桥之战时迎战公孙瓒。”
    第八百零八章 世道轮回
    刘协和荀彧聊了很久,聊了很多。
    唯独没有说起荀文倩。
    荀彧是不是有意避嫌,刘协不清楚,但他是刻意不提荀文倩。
    从个人情感而言,荀文倩最近的表现可以理解,毕竟还是初为人妻的少妇。可是从长远的稳定来看,荀文倩最近的表现很难让他满意。
    这里面可能有荀文倩本人的原因,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原因。是他过于纵容荀文倩,给的自由过了火,让荀文倩有了原本不会有的想法。
    在这方面,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,更像是一个溺爱妻子的普通丈夫。
    从现在开始,他要引以为戒,不能太感性。
    皇宫也好,朝堂也罢,不是演偶像剧的地方。
    虽然中间有一些争执和分歧,总的来说,这次会面还是善始善终。
    荀彧在陕县住了一宿,次日一早就渡河返回河东。
    刘协在陕县住了两天,视察了周边的防务,也起程东行,赶往洛阳。
    队伍中多了五千人。左将军杨奉请求出征,得到刘协的同意后,充当了前锋,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。
    华阴之战后,杨奉一直驻守在弘农,这几年过得很安逸。练兵之暇读了些书,虽然还是半壶水,一知半解,可是比起之前那个有勇无谋的白波贼来说,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。
    只要不开口说话,还是有点儒将样子的。
    数日后,刘协进入河南境内。
    抚军大将军韩遂亲自赶到郡界相迎。
    事先看到了杨奉,韩遂知道天子这次出征规模很大,绝非自己所能掌控。他现在不敢奢望担任主将,只想有独立指挥的机会,态度异常恭顺。
    见面之后,刘协先夸了韩遂几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