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1013章

    “这人心又是什么人的心?这猜疑又是因何而起的猜疑?”
    沮授微滞,随即又恢复了平静。“人心自然是冀州士庶之心,猜疑则是朝廷对冀州之猜疑。”
    刘协笑了。“既然分士庶,那你是不赞同朝廷四民皆士的观点了?”
    沮授也笑了。“陛下有教无类,推而广之,使四民皆士,的确用心良苦。但教化非一日之功,非积数十年之功不可,急切之间恐怕还难以实现士庶无别。”
    刘协点点头。“你这话既对,也不对。”
    “还请陛下指点。”
    “对,是你知其然。不对,是你不知其所以然。”
    沮授目光一闪,沉吟片刻。“陛下是说,教化可以速成?”
    刘协点点头。“空言无益,不如就以冀州做个试验。朝廷将在冀州推行教化,一年见效,三年见功。”
    沮授眉心微蹙,沉吟不语。
    一旁的士孙瑞也皱起了眉头。“陛下,一年见效是不是太急了些?邺城坚固,就算有十倍的兵力围城,只怕也无法速克,留给教化的时间可不多。”
    刘协笑笑。“何必等到攻克邺城再行教化?围城自围城,教化自教化,并行不悖。冀州士庶归心之时,就是邺城开门之日。”
    士孙瑞挑了挑眉,刚要说话,沮授突然说道:“陛下是准备在围邺城时,在冀州推行度田么?”
    刘协抚掌而笑。
    “不错,朝廷将在围邺城的同时推行度田。当年黄巾起事,八州并起,冀州便是风暴中心。虽说张角兄弟行事荒悖,却也可见冀州百姓痛恨兼并之苦。朝廷为他们均贫富,分土地,你说他们是拥护朝廷,还是支持邺城中的那些逆贼?”
    沮授深吸一口气,心脏怦怦乱跳。
    刘协打量着沮授,面带微笑。“你是冀州名士,愿助朝廷一臂之力吗?”
    第八百二十八章 有所为,有所不为
    士孙瑞等人知道天子打算在冀州大动干戈。
    天子选了上百人,准备将冀州郡县的官员全部换掉,并不是什么秘密。但凡有点消息渠道的人都有所了解,甚至想从中分一杯羹。
    士孙萌从河东赶到太原,跟着士孙瑞来洛阳见驾,就有这样的目的。
    但他们没想到天子要在冀州强行度田,而且是这个时候。
    他们一下子懵了。
    可是仔细想一想,天子这一手看似鲁莽,其实却极精妙,而且有极大的成功可能性。
    唯一的问题是,朝廷有逼冀州大族造反的嫌疑。
    邺城未下,朝廷就要推行度田,那些不肯接受度田的大族怎么办?要么去邺城,要么就地坚守。
    不管是哪种选择,都无法改变结果。
    天子有十几万大军在手,又有数百万分到土地的冀州百姓支持,耗得起。一年之后,朝廷甚至不用再往冀州运粮,仅靠冀州本地的产出就可以维持战事。
    到了那时候,说不定会有更多的冀州百姓加入朝廷的队伍,参与围城。
    当年张角兄弟起事为什么会败?
    不是因为他们兵力不够,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军事,不知道如何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,只知道一拥而上。
    尽管如此,冀州黄巾依然打得卢植、董卓束手无策,直到皇甫嵩等人转战冀州,才真正扭转局势。
    如今天子入冀州,兵精将广,战力绝非张角等人可比,谁能挡得住?
    只是这事听起来有些荒谬。
    堂堂汉家天子,竟然在做张角等人想做而没做成的事。当年出兵出粮,拥护朝廷,镇压张角的冀州大族,却成了朝廷要镇压的逆贼。
   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?是因为袁绍吗?
    士孙瑞与沮授面面相觑,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。
    刘协喝了一杯酒,接着说道:“诚如公与所说,冀州能否安定,不仅关系到冀州自身,更关系到并州、幽州能否得到钱粮供应。若在冀州推行度田,能使钱粮充足,对并州、幽州也是好的。若是不成,那就说明度田还有改进的余地,不宜仓促推行。公与,你能明白我的意思么?”
    沮授嘴里发苦。
    他明不明白,其实并不重要,反正冀州度田势在必行。天子这些话其实是对其他人说的,尤其是郭淮这样的并州人。
    如果冀州推行度田有利,将来就可能在并州推行。如果冀州推行度田不利,可能就要缓一缓了。
    所以你们放心,朝廷没有在并州强行推行度田的想法。
    果然,天子话音未落,郭淮等人就露出了释然的神情,然后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士孙瑞。
    士孙瑞也反应过来,缓缓点头。“陛下思虑深远,老成谋国,此乃大汉之幸,冀州百姓之幸。”
    一边说,一边给沮授递了个眼神。
    有惭愧,更有鼓励。
    沮授很无奈。
    事已至此,他不从也得从,总不能再回邺城去,与审配、田丰为伍。就算他肯,沮俊也不肯,田丰也不肯啊。
    有他出面,为天子谋划此事,总比那些和冀州什么关系也没有,一心只想立功的人好一些。
    “愿为陛下效劳。”
    刘协欣慰地笑了,站起身,举起酒杯。“能得诸君效力,乃大汉之幸,朕之幸。诸君,请!”
    众人同时起身,举杯大喝。
    “万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