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1175章

    这个选官制度会伤害官员的利益,必然会遭到抵制,就算是执行,也必然会遭到层层变形,最后产生各种问题。如果由朝廷强制推行,则怨言都积在朝廷身上,形成对新制度的冲击。
    与其如此,不如将强制推行局限在阻力最小的冀州,其他州郡则缓一部,将主动权交给郡县。这里面肯定有执行的,有不肯执行的,但不管如此,这些怨言都不会针对朝廷。
    等朝廷在冀州推行收获成效,其他州郡的百姓自然会对现有的选举制度产生疑问,要求效仿冀州,推行考试制度,那时候压力就会转到那些官员身上,而朝廷也更有底气。
    看似缓了三五年,其实走得更稳。
    刘协再一次确信,杨彪是来帮自己的。
    有这个经验丰富的老臣主持选官制度的改革,比自己亲自动手要好得多。除了在执行过程中节奏把握得更好之外,万一出了问题,有杨彪在前面挡着,也比自己直面争议要好得多。
    “就依杨公。”
    ——
    得到了刘协的正式授权,杨彪随即展开工作。
    第一步,就是和荀彧商讨具体的操作。
    比如考经学,怎么考,是背诵内容,还是发挥意理?又考哪些内容,儒家经典那么多,有争议的地方怎么办?
    这些都是争议点。
    经过反复讨论,包括在刘协面前争论,最后决定以二十多年前确定的《熹平石经》作为考试内容,按照不同章节,每次挑选一定的内容,分成默写内容和发挥义理两部分。
    《熹平石经》是孝灵帝在位时完成的一项大工程。本意就是为了解决儒门对儒家经义的歧义而采取的手段,应该说是顺应时代的重要举措。以此为准,既能避免各家经文不同带来的争议,还能彰显孝灵帝的功绩。
    不管孝灵帝在位的时候做了多少荒唐的事,如今大汉中兴,天子做为先帝之子,从孝道出发,也有必要为孝灵帝正名。
    《熹平石经》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。
    就算是再偏激的儒生,也不能否认,孝灵帝在位时完成的《熹平石经》对儒门是一项壮举,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。
    《熹平石经》初立于太学时,就在天下读书人中引发了轰动效应。为了能一睹其面目,甚至拓一份碑文,太学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。
    如今有了印坊,正是将《熹平石经》刻成书,印行天下,当作标准教材的好机会。
    这个重要的任务,自然就交给了蔡琰和甄宓。
    蔡琰负责校正文稿,甄宓负责印刷,然后率先在冀州发行。
    第二步,则是将荀彧提出的方案印行天下,供人讨论的同时,由各郡县自行决定是否试行,又如何试行。
    不管有多少太守、县令愿意执行,首先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朝廷即将改革选官制度,要将仕途的大门对更多的普通人敞开,让他们知道,朝廷正在尝试解决“举秀才,不知书。举孝廉,父别居”这类问题。
    就和行军作战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一样,在正式推行之前,要先造舆论,让百姓知道朝廷有改革的决心。
    当然,这么一做,也把荀彧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    这个建议是荀彧提的,不是天子一意孤行。
    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操作,司徒府完成了这项重大改革的准备工作,即将在冀州试行。
    冀州闻风而动,那些想入仕,却又担心朝廷另眼相看的人摩拳擦掌,纷纷埋头苦读,准备参加考试。
    考试内容确定,而且又是相对比较简单的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书的内容,对于世家、大族的子弟来说,难度并不大。现在参加考试,合格就可以入仕,不用看谁的脸色,也比将来教育推广之后相对容易一些。
    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,随着朝廷在冀州推广教化,能够通晓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之类儒家学说的人会越来越多,考试也会越来越难。
    现在是他们不多的机会。
    消息发布之后,对朝廷不满的声音立刻消失了,再也没有人为审配、田丰等人打抱不平。
    原本销量平平的识字课本一下子变得畅销起来。
    杨彪顺势下达命令,要求郡县乡都要设立学校,教普通百姓的子弟读书。
    在杨彪的操作下,一直进展缓慢的改革进程陡然加速,就像磨坊里巨大的水轮,渐渐旋转起来。
    刘协松了一口气。
    一天公务讨论之余,杨彪拿出了袁术给他的图卷,摆在刘协面前。
    刘协仔细看完,淡淡地说道:“很好,袁术做事比刘表强多了。”
    “好是好,只是如果洛阳城里所有逾制的旧宅都绘成这样的图卷,只怕返城的百姓会怨声载道。”
    杨彪又抽出南宫青琐门的那一卷。“袁氏旧宅颁行天下,袁氏名声尽毁。这一卷颁行天下,袁术声名狼藉,千夫所指。最后只有袁氏和袁术罪有应得,其他人都不值一提。”
    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。“所以,刘表想用这种办法逼我放弃,好留住那些士大夫的遮羞布?”
    “陛下要坚持吗?”
    刘协不紧不慢的卷起图卷。“杨公知道我为什么不肯还都洛阳吗?”
    杨彪心中一紧,后背升起一阵凉意。
    第九百六十章 讳疾忌医
    大汉目前名义的都城是河东安邑,但三公常驻长安,重修太学,又在未央宫内建同文馆后,很多人都觉得朝廷会迁都长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