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1223章

    周瑜这是摆明了坑孔融啊,张昭不仅没发觉,反而主动往里跳。看他那劲头,甚至让人怀疑他会不做渤海太守,亲自去漠北访学。
    那什么连山、归藏就这么珍贵?
    他想不明白。
    没等孙策想明白,周瑜又和张昭聊起了一路上的风闻,尤其是对邯郸县的观感。
    张昭的心情本来就不好,一聊这事,心情更糟了。
    可是以周瑜面前,他又不能拂袖而去,只能硬着头皮,言不由衷地夸了几句。
    顺着这个话题,周瑜语重心长的说,如今杨修、诸葛亮等人已经证明了度田可行,如何在不度田的情况下实现王道,就看张公你的了。
    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荣辱,是整个儒门的体面,万万不可大意。
    说到最后,周瑜郑重其事的向张昭行了一礼。
    张昭顿时压力山大,心情焦灼,如百爪挠心。
    孙策在一旁看得清楚,目瞪口呆。
    他知道周瑜不是一个小鸡肚肠的人,但他更清楚周瑜对张昭没这么尊敬,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要把张昭架在火上烤。
    他不是对孔融有意见么,怎么和张昭杠上了?
    就因为张昭收留了孔融?
    张昭心情不佳,以身体疲惫为由,婉拒了孙策为他接风的美意,直接回驿舍去了。
    孙策有些遗憾,埋怨周瑜道:“公瑾,何至于于此?”
    周瑜瞅瞅孙策。“伯符,你是想将来在海外建国时,以他为相吗?”
    孙策被他说破心思,有些不好意思,顾左右而言他。“现在好了,不欢而散,接风宴没了主人,你还要去喝酒吗?”
    “我无所谓啊。”周瑜摆摆手。“我刚从兰台借了两部书来。要是没酒喝,我就回去看书。”
    孙策突然心中一动。“公瑾,你最近往兰台跑得很勤啊。”
    周瑜有些慌。“有……那么勤吗?我是公事,奉诏而行。”
    孙策嘿嘿笑了两声,意味深长地打量了周瑜一眼。
    ——
    张昭休息了一天后,上书请求见驾。
    刘协第一时间接见了他。
    见礼完毕,刘协赐座,见张昭脸色不佳,眼圈还有些黑,连忙关心地问了几句。
    张昭昨夜没睡好。
    一方面,是被周瑜说的商朝遗民吸引住了。如果能取回连山、归藏,补全三易,对儒门意义重大。
    另一方面,他一路走来,看到了不少县的发展情况,越看越觉得心虚。
    他是儒生不假,却也不是两耳不问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。在江东主政几年,他深知礼义之外,钱粮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。能安贫乐道的君子毕竟是少数,如果渤海的经济民生与周边郡国越拉越大,他的德政很可能无疾而终。
    这可比王莽的失败更挫伤人心。
    毕竟王莽的失败有天灾人祸的成份,而他是在天子的保护之下施政,没有外界压力,就连百姓都是经过挑选的。这要是失败了,还有什么理由可讲?
    两个问题困扰着他,让他辗转难眠。
    听天子问起,张昭知道失态了,连忙请罪,表示是车马劳顿,水土不服所致。没什么关系,休息两天就好了。
    “我还以为你是忧心政务。”刘协开了个玩笑。“其实渤海的表现虽然不算上佳,却自有可喜之处。我还在想着,要不要在中原也选几个郡国,依渤海之例施行呢。”
    张昭抬头看着刘协,将信将疑。
    “反对度田的人去了渤海之后,度田的阻力小多了。诸郡国能有现在的成绩,也有渤海的一份功劳。如今中原度田进度迟滞不前,也许就是缺少像渤海这样的选择。”
    张昭无语。
    天子这是把反对度田的人当成不服教化的罪犯,把渤海当成流放地了吧?
    他很想问,却又不知道用什么理由。
    “听说孔融去了渤海?”刘协转换了话题。
    张昭点点头。孔融与孙策见过面,肯定瞒不过天子。
    “他的确在渤海。臣起程之前,曾邀他同行。只是他无意奉诏,只想在渤海与三五好友读书喝酒,还请陛下见谅。”
    “是这样啊。”刘协有些惋惜。“我来本还想委托他重修《孝桓帝纪》呢,既然如此,只好再找其他人了。匹夫不可夺志。他不愿意来,总不能勉强他来。你说对吧?”
    张昭哭笑不得,一面点头附和,一面问道:“陛下决定重修《孝桓帝纪》了?”
    “嗯,我觉得孔融这个建议很好。虽然他不愿意参加,将来重修完,还是应该为他记一功。仔细想起来,党事的根源还真就是在孝桓一朝,现有的《孝桓帝纪》太简略了,不足以参考。”
    张昭暗自叫苦。
    看这样子,不管孔融是否参与重修《孝桓帝纪》,他这麻烦是跑不掉了。要想安度晚年,必须有点功劳,以堵悠悠众口。
    或许应该让他去漠北,寻找商朝遗民,以及失落的连山、归藏。
    张昭略一思索,便代替孔融做出了决定。
    虽然代孔融决定么大的事有失冒昧,但他相信孔融会理解他的良苦用心,并欣然接受这次艰苦的旅行。
    “陛下,臣以为,当下有一件事,比重修《孝桓帝纪》更为迫切,且非孔融不可。”
    “哦?你说的是什么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