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1323章

    至此,儒门中激进的那一部分被称为党人,与皇帝走向了彻底对立。
    从建宁二年(168)到中平元年(184),这次党锢持续十七年。如果从第一次党锢算起,就是十九年。
    十九年中,无数儒门中人遭到禁锢,不得出仕,对儒门的打击很大,对朝廷的打击同样致命。
    党人被禁锢的十九年,正是宦官势力扩张最快的十九年。
    虽然还有不少儒门中人站在朝堂上,与宦官坚持不懈的斗争。但他们本身就偏向保守,对皇帝有所忌惮,面对不择手段的宦官,他们节节败退,溃不成军。
    相比之下,倒是被禁锢的党人不屈不挠,积蓄了不俗的力量,最终打破了禁锢,重新登上朝堂,并掌握了力量,将宦官赶尽杀绝。
    现在回头反思,党人肯定是有责任的,具体表现就是冲动,过于理想化,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走极端,最终走到了废立,甚至是改朝换代的一步。
    但平心而论,废立有之,改朝换代则不是党人的本意。
    王芬、陈逸等人企图劫持孝灵帝,立合肥侯为帝,绝无改朝换代之心。
    袁绍身边有想改朝换代的人,但数量有限,绝大多数人还是倾心朝廷的。即使不说何颙、陈寔、荀爽等人,即使是田丰、郭图也没有要改朝换代的想法,他们都曾提议袁绍迎立天子。
    所以,党人有错,但错的是手段,党人的动机没有问题。
    “党人最大的失误,就在于缺乏陛下强调的务实。若能脚踏实地,积跬步以致千里,不致有今日之败。”荀彧说完,一声长叹。“这不仅仅是党人的失误,而是整个儒门的先天不足。如今得陛下补完,实乃儒门之幸。”
    刘协一直静静地听荀彧讲述,没有插一句嘴。
    看荀彧说完,他倒了一杯水,推了过去。
    荀彧双手接过,递到嘴边。还没喝,在眼眶里忍了很久的两行热泪就涌了出来,滑入杯中,与碧绿的茶水混为一体。
    儒门的历史,党人的苦难和挣扎,以及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,他都已经和盘托出。
    不仅是王芬、陈逸等人图劫孝灵帝,还包括党人对张角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利用。相比于前者,后者才是真正的阴谋,前后持续了十多年,涉及到数百人。
    直接与和角接触的就是他的从叔荀爽。
    荀爽对《太平经》做了完善和补充,使张角深信不疑,最后走上了以武力改朝换代的道路,从而为党人解禁提供的契机。
    这是他一直极力隐瞒的事实,为的不仅是荀爽,更是无数遭到禁锢的党人。
    知我罪我,其惟春秋。
    “荀君立论虽不失偏颇,但是这份面对过往的勇气,朕还是很欣慰的。”刘协带着三分怜悯,幽幽说道:“有一位哲人说过,只有真正的勇士,才能面对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圣人,没有人可以不染纤尘还能成就一番功业。”
    “陛下所言甚是。”荀彧心中一暖,放下杯子,躬身致谢。
    天子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,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所有党人的认可。
    鉴于双方的立场,他本不指望天子能对党人有什么好的评价,更不指望天子能为党人正名。
    能够承认党人的勇气,他已经心满意足了。
    “陈逸在哪里?”
    “党锢解禁之后,他曾经做过几天鲁相,后来因与王芬谋泄,他便回家隐居了。具体在哪儿,臣也不太清楚。”
    “好吧。”刘协不相信荀彧一点线索也没有,但他并不打算追究此事。找到陈逸又能如何,杀了他吗?党人不怕死,杀他只会给自己留下不必要的污名。“你将刚才所述写成文字,交给兰台,作为将来著史的资料。至于是非功过,还是留给后人说吧,当事人是很难有公正立场的。”
    荀彧愣了片刻,诧异地抬起头,看了刘协一眼,随即又低下了头。
    “唯。”
    “知道这次召三公来宛城有什么事吗?”
    荀彧摇摇头。“臣不敢妄揣。”
    “言者无罪,你现在不妨猜猜看。”
    “唯。”荀彧端起茶杯,呷了两口茶,又重新放下。“臣冒昧,当是选举调整、都城确定以及开发江南三事。”
    刘协无声地笑了。
    荀彧就是荀彧,嘴上说不敢妄揣,心里却和明镜一般。
    但是,你再聪明,毕竟还是受到视野限制,猜不到我的层次。
    这就是维度的优势。
    你们始终将我看作皇帝,立足于自身的利益,最多还有朝廷的长远利益,却不知道我不仅仅是皇帝,站得更高,看得更远,百年大计只是起步。
    “那就一项一项的来,先说说这选举调整。”刘协提起案上的水壶,为荀彧添了一点热茶。
    第一千零八十章 分科取士
    历史发展自有规律。
    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凭空出现,总有其前因后果。因何而生,又将引发什么后果,环环相扣。
    所以,在去除了唯道德论的历史观后,就会发现历史有很多惯性,绝不是想改就能改的。不把前因后果考虑清楚,就算能成事,也可能是好心办坏事。
    作为穿越者,刘协最大的优势就是深谙历史因果律,不会草率决定,而是从容布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