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1443章

    杨彪、周忠都是老狐狸。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,只是没有合适的方案,此刻听荀彧提出,知道是刘巴拱的火,正中下怀,纷纷将殷切的目光看向了荀彧。
    张济不懂经济,一脸茫然。
    贾诩低着头,都快要睡着了,一副这事与我无关,你们别问我的架势。
    荀彧也知道自己既然挑起了这个话题,就不能再往后躲。他提出两个方案:一是维持当前制度,不分皇室、朝廷,都由司徒府控制,但是要对皇室的规模进行限制,以免无限膨胀;二是将皇室与朝廷分开,重新划分各自的权力范围。
    这其中最关键的,就是矿山的收益。
    荀彧的建议是,既然光武帝将盐铁、矿山等收益划归大司农,就不要再改了,这些还是归大司农。这些收益数额巨大,又对民生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,还是由大司农控制更合适一些。
    杨彪、周忠悄悄地交换了一个眼神,不约而同的抚着胡须,一脸深沉,却不置可否。
    刘协嘴角轻撇。
    一旁的皇后伏寿很不高兴,却没有说话,只是垂下了眼皮,脸上也没了笑容。
    坐得比较近的荀文倩、甄宓听到了大概,荀文倩神情有些尴尬,甄宓却笑靥如花,轻声对荀文倩说道:“荀尹这是要将印坊、织坊全部收归司徒府吗?那我们倒是清闲了,不用再这么辛苦。”
    声音虽然不大,荀彧却听得清楚,脸有些发热。
    印坊、织坊都是天子一手策划,皇后与贵人们辛辛苦苦搞起来的,其中还包括他的女儿荀文倩,想收回就收回?
    哪有这么便宜的事。
    若想如愿,必然要做出能让天子接受的巨大让步。这个让步是什么,他大致猜得出,也做好了心理准备。
    只是话到嘴边,他还是犹豫了。
    这关系到儒门的地位,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出口的。
    虽说天子新政迭出,已经在实质上动摇了儒门独尊的地位,毕竟还没有公开否认这一点。在不少人看来,从事实学的也是儒门士子,非儒门士子大多还只是做事的工匠,与仕途关系不大。
    一旦正式宣布仕途对其他学术敞开,儒门独尊的地位将荡然无存。
    就算这个决定是正确的,是英明的,是利在千秋的。在短时间内,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也会被无数儒门士子唾弃,成为儒门败类,被人指脊梁骨是避免不了的。
    是在这个场合提出,还是见好再收?
    反正天子原则上也没有反对,具体的建议可以等两府联席之后再提。
    看杨彪、周忠这神情,应该也是不赞成在这时候与天子讨论这个问题的。
    可是话到嘴边,荀彧还是不甘心。
    今天是守岁之会,不仅三公九卿及其主要属员都在,各郡国的上计也在,规模有如大朝,气氛却没有大朝那么庄重,正是上书的好时候。就算不能做出最好的决断,也应该在原则上达成一致。
    此时不说,更待何时?
    荀彧咬咬牙,挺身而起,长揖再拜。“陛下受命于危亡之际,奋发于倾覆之间,不让光武皇帝当年。臣以为,如今天下将定,正适极大之年,陛下宜收拾旧制,革故鼎新,开万世太平。”
    刘协笑笑。“荀尹这是要做大文章么?”
    杨彪、周忠也有些措手不及。他们还没有机会和荀彧仔细商量,此刻只是想听听荀彧的意见,可是荀彧这架势,可不是泛泛而谈的意思,这是要开诚布公啊。
    虽说这只是荀彧一人的意见,就算被否了,也不会牵扯到他们。
    可是,这毕竟是关系到儒门的大事,怎么能如此仓促呢?
    荀彧已至不惑之年,怎么还和弱冠少年一样意气用事。
    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量入为出
    荀彧开了口,反倒镇定下来,从容应道:“陛下,此乃臣一孔之见,并非什么大文章。若能有利于国家,还请陛下斟酌。荒悖之处,则请陛下治臣之罪。”
    杨彪、周忠相视苦笑。
    荀彧这是铁了心,要以一身为牺牲,与天子谈判啊。
    堂上、堂下众人原本就留意御座前的几个人,此刻见荀彧挺身直言,知道有大事发生,立刻提醒身边的人肃静,连歌舞也歇了,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天子与荀彧等人的身上。
    刘协摆摆手。“荀尹,放松些。今天是守岁之会,不是朝会。君臣一起辞旧迎新,可以畅所欲言,却不必如此拘谨,坏了兴致。”
    杨彪也顺势劝道:“荀尹,自华阴之战起,不论是朝堂还是战场,陛下都是从谏如流的。你有什么想法就说,但有可取之处,陛下自会择善而从,你不必搞得这么严肃,效强项故事。”
    周忠也配合的笑了起来,拉着荀彧入座。
    荀彧顺势重新入座,说了几句场面话,这才转入正题。
   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他先吹捧了刘协几句,将刘协与光武帝相提并论,并表示就节俭而言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因此,为了发扬这个优势,并避免后世之君重蹈覆辙,有必要立下规矩,对后宫的规模进行限制。
    众人听了,不禁暗笑,同时又为荀彧捏了一把冷汗。
    荀彧说的话是没错,天子的节俭有目共睹,即使是和光武帝相比也毫不逊色。
    但他说的后世之君,无论怎么看,先帝孝灵都是其中之一。天子对此颇有异议,一直在致力于重修《孝灵帝纪》,岂能听不出荀彧的言外之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