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历史军事

汉道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汉道天下: 第1454章

    哈代仔细问了这座包律司忒涅斯城的情况,心动之余,又有些担心。
    这座城的规模不小,而且很坚固。以我这四千步骑,能攻下这座大城吗?
    沈友说,的确有难度,却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。
    在罗马人的眼中,这里是与蛮族接触的地方,是世界的边缘。他们从罗马来到这里,可不是为了度假,而是为了和草原上的蛮族做生意。
    既然是做生意,罗马人就不希望这片草原太乱。如果草原上的蛮族互相攻击,或者受到外来的攻击,他们往往会出面调停,协助当地的蛮族击败外来者,维护草原上的和平,并获得蛮族的感激。
    如今与他们住在一起的本地人就是这片大草原曾经的主人——斯基泰人。在罗马人来之前,他们被一群从东南方向来的部落击败,不得不向南迁徙,几乎亡族。直到罗马人来到这里,帮他们挡住外来者的攻击,才在黑海北岸、大草原的南部建立起新的王国。
    这都是两百年前的事了。如今的罗马已经不是两百年前的罗马,他们实力大不如前,只是对草原上的蛮族还有一定的优势,勉力维持着昔日霸主的荣光。
    你只有四千步骑,实力并不算强,如果当地的部落向罗马人求援,罗马人出城的可能性非常大。等他们出了城,你不就有机会了吗?
    罗马人以步卒为主,擅长结阵而战。他们也有骑兵,但是对骑兵重视不够,大多是当地的蛮族,作为附属力量,负责打探消息、侧翼骚扰等任务。真正的主力还是罗马人的步卒方阵。
    罗马人步卒方阵的战斗力的确很强,但他们早就不是当年,缺编严重,武器装备也不全。加上常年对付的都是当地蛮族,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,轻敌思想也很严重。你只要抓住机会,出奇不意,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取胜的可能性很大。
    沈友说得很详细,哈代听得很认真,只是觉得有些刺耳。
    沈友左一个蛮族,右一个部落,似乎忘了在他面前的鲜卑人也是蛮族,也是部落。
    被沈友再三刺激后,哈代忍不住了,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:“沈长史,你别忘了,我们鲜卑人也是游牧为生,和这片草原上的蛮族没什么区别。既然罗马人面对当地的蛮族有足够的优势,我又有什么把握能击败他们呢?”
    沈友思索了片刻,问道:“你知道你和这片草原上的蛮族有什么区别吗?”
    “不知道。”
    “从匈奴人开始,大汉北疆的游牧民族就和大汉交战,前前后后打了三四百年。虽然你们都败了,但是你们从战争中学到的经验却一点也不少,绝非本地的蛮族可比。想想匈奴人吧。他们被我大汉打得落花流水,一败涂地,几乎灭族,可是到了这里,他们与本地的蛮族作战,依然胜多败少。如果不是当年损失太大,户口还没恢复过来,恐怕等不到你们鲜卑人进攻罗马人,他们就要动手了。”
    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长远规划
    哈代终于有了信心。
    罗马人的实力究竟如何,他不太清楚。可是匈奴人的实力,他还是了解的。
    在西进的途中,他们多次和匈奴人接触。虽然战斗的规模不大,却能体现出多方的战斗力水平。
    总体而言,匈奴人不如鲜卑人,但是比起当地蛮族来,还是有一定优势的。
    简而言之,沈友之前的游历没有虚度,他的确打听到了不少消息,对双方实力的分析是可信的。
    哈代随即又向沈友请教,如何才能调罗马人出城?
    沈友又介绍了大草原上蛮族的概况。
    这片草原条件不错,面积也大,因此吸引了很多部落。有从东方来的,比如匈奴人,也有从东南方向来的,比如萨尔马提亚人,还有从北方来的,比如哥特人。
    包括这片大草原曾经的主人——斯基泰人,也是从外地迁来的。
    部落很多,但总的趋势是向南。
    来得早些的斯基泰人现在的地方就在南部,与罗马人混居。罗马人也是通过他们,与其他的蛮族进行交易。
    你如果进攻斯基泰人的地盘,罗马人绝不会无动于衷。
    至于其他蛮族,可能会来骚扰,可能会协助罗马人作战,但是都不重要。等他们看到你的战斗力,发现你的目标只是罗马人和斯基泰人,而不是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不会全力以赴了。
    除非你被罗马人击败。
    真到了那一步,当地蛮族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,将你吞掉。
    沈友话锋一转,表示并不建议哈代直接与罗马人交战。
    从稳妥的角度来考虑,哈代更应该与罗马人结盟,进攻被称为萨尔马提亚人的当地蛮族。萨尔马提亚人与斯基泰人相似,也是从东南来,已经在这片大草原上称霸三百年了,最近也陷入了困境,实力受损。东方来的匈奴人,北方来的哥特人都准备对他们下手。
    击败萨尔马提亚人,控制这片大草原,然后和罗马人做交易,显然要比直接和罗马人交手来得容易一些。
    当然,收获也小一些。
    萨尔马提亚人终究是蛮族,拥有的财富远远不及罗马人和斯基泰人。
    哈代左思右想,还是想立个大功,决定进攻斯基泰人,诱罗马人出城,以攻取包律司忒涅斯城为最高目标。
    进了城,才算文明人。